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17 12:54作者:小编人气:
《悉达多》读后感2400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悉达多,一个乔达摩——读黑塞《悉达多》
阿特曼是人的知识的尽头,是无,是空,是不可说,不可想。是上帝的静谧之海。当你安住当下,不再寻求解脱,解脱才会不期而至。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是德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被雨果称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悉达多》等。
看到《悉达多》的书名,以为是释迦牟尼的传记(释迦牟尼又名乔达摩·悉达多),翻到一小段后,才发现自己好像错了,又好像没错。
说自己错了,是因为这本《悉达多》讲述的是一个历经沧海追求终极至善的悉达多历经一生悟道的故事,是一本小说,并不是传记;说好像又没错,是因为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曾放弃富贵,出家寻求真理,百转千回,终超凡入圣,顿悟成佛。而黑塞巧妙地将释迦牟尼的姓名“乔达摩·悉达多”一分为二,乔达摩是已经得道的佛陀,而悉达多则是一位离家出走修行的婆罗门后裔。前者代表世间的真理,后者代表人生的体验,两者缺一不可又相互印证。作者还安排了一场悉达多和乔达摩的会面,也许,在黑塞心中,他们本来不同亦不异,不过是的同一个人的不同生命层次。
禅宗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佛,若达到“自性悟”,则“众生皆是佛”,我们现在也常说所谓“遇见了自己”,那怎样才算“遇见了自己呢”?
也许就如同书中悉达多的悟道之旅:出世、再入世,让心中本我的“悉达多”遇见真我的“乔达摩”,最后达到物我两忘万物圆融的境界。
《悉达多》是一部很特别的小说,因为他不是写常人实现各种“小目标”的奋斗历程,而是描写一个天赋异禀的印度婆罗门世子如何完成“人类终极目标”的小说。
这既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哲理书,随便翻开一页,你也许都能找到看到一句触发你共鸣的句子。
故事不复杂,语言平实,有很多类似《圣经》那样平静叙述的文字,平静,但充满了力量。这是一本值得买来放在书房,可以经常重读温故的经典。
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入世到出世的救赎
少年时代的悉达多是一个印度婆罗门的儿子,家世显贵,英俊聪颖,本来锦衣玉食,有着高贵的出身和众人羡慕的前途,可是自己并不快乐,于是告别双亲,追随沙门走上寻道之路。遇到佛陀乔达摩后,聆听佛陀的讲经,佛祖的教义固然不错,也有成千上万的信徒皈依佛陀。可困扰悉达多的问题是佛陀的教诲从何而来?佛陀经历什么才获得这样的智慧?仅仅靠佛陀这些教义,仍然不能解开他受苦与无常的心门,于是告别乔达摩,投入凡尘,去体验世间的万般酸甜苦辣。
他遇到美艳的交际花,尽享情欲的欢乐;他遇见势利刻薄的商人,学会了买卖,尽享了荣华富贵。于是他跌落在这温柔富贵乡里,不再持斋,不再思考,不再等待。他酗酒,赌博,纵欲,日日夜夜,忘记了自己。年华渐渐老去,他看到了时间流逝的残酷,他觉醒,他终于在厌恶,悔恨,绝望,恐惧中觉醒,战胜了“贪嗔痴”的欲望,重又回到一个赤诚天真的孩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没有历经沧海,又怎能看破这凡尘的水!堕入完整的轮回之后,还能看清楚最后从轮回抽离,这大概就是是对欲望最大的战胜,这一刻,悉达多获得了救赎,获得了重生。
勘破、放下、自在
悉达多告别锦衣玉食的富贵之乡后,到了渡口和船夫瓦树地瓦一起生活。瓦树地瓦就像一个大隐于市的圣贤,传递给悉达多宁静和慈悲,可以说这时的悉达多已经完成了“勘破”,距离悟道已经不远。这时,曾经的情人甘玛拉临终前将儿子带到了他的身边。出于天生的父爱,他试图管束儿子,也溺爱儿子,希望用爱和宽容打动儿子。可是最终换来的是儿子的厌烦、无礼和背叛,直至最终逃离。
在聆听河水声音的过程中,悉达多终于痛苦而又无奈地选择了放下。放下束缚而自私的爱,既是当年他离开双亲的轮回,也是让自己心灵重获自由的过程,这一刻,悉达多完成了“放下”,终获“自在”。
就如毛姆在《刀锋》扉页第一句引用了《奥义书》的名句:“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放下不是放弃,放下不是“不喜欢”,也不是“喜欢”,而是同时否定了“喜欢”和“不喜欢”,放下的是“妄念”和“执念”,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慈悲。
悉达多对儿子的放下,就是在他寻道之路上跨越的最后一把“剃刀”。
河水的隐喻——无常之中见真常
他和瓦树地瓦常常静坐在渡口,聆听河水的声音。
往昔的人和事,如过眼云烟,从河水里折射映出,又匆匆向前奔涌,到达目的地后,再化为云雾回到地上,再一次开启生命的旅程。
生命就像河水一样,不变之中又有万千变化,万千变化之中又有这样周而复始、次第轮回的不变真理。尘世并不圆满,“万法缘起,法无自性,万法无常,万法性空”,无常就是常,空就是满,罪蕴含宽恕,死亡孕育新生。
这时,他找到了与统一的世界圆融共生的方式,克服了时间,拥有了当下,自此悟道成佛。
小说《悉达多》并不长,但读完它仿佛经历了一次跌宕起伏的人生。从婆罗门到沙门、商人、船夫、父亲,悉达多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但精神上的追逐从未改变;从俗世到逃离,再到入世,到再次逃离而出世,曲折的路程不是现实的历险,而是精神的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后,在摆渡人瓦树地瓦的引导下,他实现了和自己的和解,停止了追寻,心甘情愿地活在当下,找到了精神上的终极归宿。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说:“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乔达摩的教义是求道,悉达多历经学习、苦修、聆听、堕落、警醒、修行、放下、最终达到内心平静,修得圆满的过程也是求道。
愿我们都能认真经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当下,若能从每一个刹那悟得一点真知,就是修行。
延伸阅读书目推荐:
毛姆,《刀锋》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悉达多》读后感2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