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6 11:06作者:小编人气:
《人间词话》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我读了原文和注释,对于译文和赏析则只是粗略地过了一遍。
通篇作者最为强调的点,我想也是作者最重视的评判标准就是---自然而真实。作者通过讲词的境界,词的语言等等不断阐述了这个观点。他不喜欢过于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认为引经据典是好的做法。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但是由于我对诗词的知识储备并不深厚,所以对于原文的有些地方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比如他说谁的词怎样好而谁的词过于堆砌辞藻,虽然意思是懂的,但毕竟有些作者有些词以前不曾读过,所以感觉自己只是随声附和而已[尴尬]。还有一个外行人看热闹式的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作者的评论大多是很直白的,一点都不拐弯抹角,所以说起他觉得不好的词也是很不委婉的。但是往往这样的内容后面的赏析部分就会帮着唱唱白脸,说虽然王国维这样认为,但是其实他的词也是很不错的[偷笑][偷笑]
我更大收获是通过这本书,尤其是读到很多词句的时候,就像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当年背诵那些词句时的种种都苏醒过来。但是同时也发现,我对这些老朋友的理解似乎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小时候囫囵吞枣地背古诗,上学后语文课上学习,再后来有一段时间觉得诗词好美,自己开始背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诗词喜好和理解都在不断变化。记得很小的时候背古诗,完全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只是因为某一页的插图好看就更喜欢那一首,或者发现某个词的谐音正好是某个朋友的名字就好开心。那时候哪里懂得“晓镜但愁云鬓改”,但是小静我认识,于是就觉得这句诗太有意思了。
后来初高中开始喜欢词,是觉得辞藻美,韵律美,又有一种淡淡的悲情忧伤在里面[尴尬]。那时喜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现在再去看,很多词真是太悲伤了。不要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即便是“竟无无语凝噎”,其中的情感也并不是我所理解的“淡淡的忧伤”。
作者多次提到《天净沙 秋思》,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不华丽但是有境界。这在原来是不能体会的,但是现在却非常认同。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日本的节目让大家画自画像,我记得黛薇夫人(她是个很传奇的人物)的自画像只是简单地用曲线勾出侧颜和刘海的轮廓,画了一个大红色的嘴唇,但是却生动无比。这就如同好的古诗词,寥寥数笔却能让读者脑补出一副画,这画上不仅有风景,而且意境十足。
写到这里又想起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了几个六年级小朋友的作文。感想就是过多的刻意描写刻画而没有太多的真实情感。老师要求她们摘抄好词好句并运用到作文中,但是这真的是最重要的吗?我不认为年纪小就没有感悟,因为任何年纪一定都会有属于那个年纪的或是欣喜或是烦闷。但是现在课业繁重的学生们早就已经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这篇文章完全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什么结构和逻辑。最后想记录一个我前些天看到的美丽画面:小时候和我一起背古诗的妹妹前几天一手抱着她一周岁的女儿,一手拿着一个小蜜蜂的玩具。边晃着玩具边说着“宝宝,你知道妈妈小时候背的一首诗吗?不论平底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宝宝咿咿呀呀的伸手去抓蜜蜂,画面温馨又甜蜜。【人间词话】读后感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