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读后感分类
热门标签:

读后感

最新标签:

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2500字

日期:2023/01/16 11:11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人性论》读后感2500字  西方社会思潮,也就是自由主义的书,主要分为功利主义和契约学派。而大卫休谟这本《人性论》,可以理解为功利主义一派的书(附带一提,还有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穆勒的《功利主义》等,有时间会读一遍),而契约学派,则包括卢梭《社会契约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应该也可以归为此类。  《人性论》是大卫休谟的代表作,电子书大概1500页(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大概800页),不算...

  《人性论》读后感2500字

  西方社会思潮,也就是自由主义的书,主要分为功利主义和契约学派。而大卫休谟这本《人性论》,可以理解为功利主义一派的书(附带一提,还有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穆勒的《功利主义》等,有时间会读一遍),而契约学派,则包括卢梭《社会契约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应该也可以归为此类。

  《人性论》是大卫休谟的代表作,电子书大概1500页(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大概800页),不算厚,坦白讲,凡是带论的基本都是成体系的书,包含着作者认识和看待,理解整个世界的观点,所以如果不是比较有耐心,基本上看不太下去,也不太容易看懂(什么资本论,正义论,货币论……)

  书本包括三块,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论知性的部分基本在讲认识论,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第二part讲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

  在第一部分论知性部分,讲的是人对外物的认知,也即认识论的部分,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印象”和“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印象是初次呈现在心中的感觉,情感和情绪,而观念是由记忆和想象对以前印象的再现,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单纯观念有单纯印象来对应,而复合观念则未必,比如幻想的产物,如长翅膀的马,人首蛇身等。然后印象又包括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可以理解为通过感官(文中叫官能)直接的感受,反省印象是反省得到的,其实休谟没有太把反省印象和观念给分开,这么说吧,观念是反省印象通过记忆和想象的方式复现的。这两者的差别是记忆一般强烈稳定无变化,而想象可以自由地改变和移量它的观念。然后接着往后聊观念,观念大体是实体观念和样态观念两类,我个人认为,实体观念是对一个实体的描述,不会因为加入某种性质而改变其范围,举个例子,我们对黄金(这一实体)的观念可能最开始是一种黄色,具有某种重量,具有延展性和可融性的,当发现它可以溶解在王水中的时候,我们就把可溶性这一观念加诸这一实体上,但并不影响它的范围,仿佛它原本就具有这种性质一样,而样态观念大概是比如对“长的高”“美丽”“舞蹈”等名词的观念,随着我们加入的条件越多(比如要170cm以上),会筛选掉一部分主体。

  然后往后面聊到关于知识和或然推断,休谟聊了七种哲学关系:同一,因果,空间与时间(前三种是存在比较的),相反,类似,数量的比例,任何性质的程度(后面四种是绝对地取决于观念的),而其中休谟着重讲了因果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休谟认为因果关系都是人为的认知过程,经验主义让我们发现某件事情常常紧跟着另一件发生,便由一个可以推到另一个,一个叫做原因,另一个就叫做结果,这种根据经验的推论是习惯的结果而非理性,但休谟并不排斥这种习惯。《人性论》的观点是后续贝克莱哲学的前端,核心在于经验主义,怀疑主义以及不可知论(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这就是不可知论)。

  第二部分是讲论情感,是接着第一章往后延伸,大体是在讲由反省印象(前面讲过,观念是反省印象通过记忆和想象的方式复现的)衍生出的感情,如美丑,爱恨,喜悦与悲伤,谦卑与骄傲,其中提到了谦卑与骄傲的对象是自己,也即自己对快乐或者痛苦的印象或想象的观念结合,而爱恨的对象是另一个人,另外提到说我们对富人当权者的尊重是源于我们的同情心而不是期望从中得到好处,我个人理解大概是说当我们知道富人可以得到尊重的时候,也意味着自己成为富人的时候可以得到同样的尊重;对弱者的怜悯则是源于我们的想象(大概是身临其境的feel)。而恶意和妒忌的来源可以视为反向的怜悯心理,是出于与他人比较的进一步得到的痛苦和失落感(注意是进一步而不是本身的痛苦,而是对比产生的痛苦),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妒忌有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就是妒忌的对象往往不是远远不成比例的对象,而往往是接近的对象,举个例子,你对同伴的天赋的嫉妒会超过你对朗朗,李斯特的嫉妒感(因为这种不成比例,所以往往会成为尊敬乃至崇拜)。突然想到黄执中在奇葩说超级英雄那一期讲到了,神是不能鼓舞人的,只有人才能鼓舞人,愚公移山的结局是晚上两个神仙把山移走,那个不鼓舞人,是移山的精神和过程才鼓舞人,大抵也是如此吧。

  第三部分是讲论道德,也是基于前两部分的延伸,先聊了一个恶与德的关系,休谟认为恶是先于道德而存在的,只不过人类认识到了道德之后选择约束恶的存在,但我还是认为善恶的定义是人为的一件事情,毕竟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要用善恶来划分实在是有点奇怪。往后面休谟也提到了分工合作的作用,个人无法解决1.工作繁重的任务2.多方面的需求导致技艺的不精通(这一块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提到了,当每个人都需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的时候,很难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而当社会开始分工之后,可以节省工作切换的时间,在熟练度上的差距,以及由于长时间从事同一方面工作进而对节省工作的器械或技术的发明(也即熟悉带来发明的灵感)。另外休谟意识到正义是源于一种人类契约,也即你的我的的财产权以及所有权的划分,唯有当任何东西足够多的时候,多到可以满足所有人类的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财产的区别(或者说概念)就消失了,他是否认诗人笔下的黄金时代的,也就是说桃花源记里面的社会或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都是基于物质极其丰富的情况下,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这本书虽然叫做人性论,但其实并不像我最开始想象的对人的各种欲望或者心理进行描述,反而是讲自己的一套认识世界的体系,说实话现在啃哲学书还是少了一分耐心和一分经历,加之中西方观点和时代的间隔,导致有很多地方看不下去,比如讲时间和空间的无限不可分性的论证什么的,看完这本书之后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再碰哲学书了,看几本小说调剂一下吧。【人性论】读后感2500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