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18 20:40作者:小编人气:
作者:采铜
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在线阅读地址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第(1)篇
本书的摘录。和一些自己的思考。
阅读、思考、写作和生活本身也应是浑然一体的,见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条里,而是鲜活地生长在流动的生命中。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也意味着你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每周都有做(持续了一年了吧),每天也有反思)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看到一本好书或者电影或者与朋友讨论一个彼此都喜欢的话题时有这种感觉)
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的格局是这样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它既是不断延续的,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就像一个故事,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也有预埋在暗处的种种伏笔,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发挥奇效。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勇敢的去面对一件你内心害怕的事物,回过头会发现不过如此,但克服内心的恐惧并不简单)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同学就是那种执行力很强的人,向她学习)
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但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可以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拥有绘画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绘画作品可以算作产品
我们越是爱自己的朋友,就越是会批评他们(听不进批评的人,只能说三观不同。其次就是自己也要用正确和别人能接受的方法)
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学习ing)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同意)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就跟现在习惯了每天练字帖一样)
书中提到过的书籍。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
时尚专家弗洛克在一本名为《享乐主义手册》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流动的时代》
罗伯特·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哲学家罗素《人类的知识》
哲学家怀特海《思维方式》
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
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
意大利著名学者翁贝托·艾柯写过一本有趣的书叫《无限的清单》
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
如何学习,才能解决“学而不会”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看了很多的书,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把这样的问题归结为“学而不会”的问题。
而《精进》就是一本讲如何去学习的书,它讲的就是学习的方法论。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解决“学而不会”的问题。
今天就这个话题,我来阐述一下我对于学习的几个浅显看法。
1.要学会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技能。也就是说,要从信息当中提取到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只有转化为技能的知识才是有用的,而那些没有被转化为技能的知识,就是静态的知识,也是暂时来说没用的知识。如同前面的年轻人,他掌握的知识未必就少,说不定还很多,可惜这些知识都没能转化为技能展示出来。那么,怎样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呢?关键就是要去应用你的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经常被应用的知识,就越容易被再次用到,而从来没有用过的知识,下次被用的机会就更小,所以,一定要学会去使用你的知识。就拿读书为例,你今天读了一本觉得很有趣的书,那就把这本书的内容和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复述、讲解或分析给你的朋友和家人;又或者,你为这本书写一本书评,阐述你对书中内容的掌握和解读。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都会应用到你在书中所学到的内容,这个过程就是你去应用你的知识的过程。所以,大胆地使用你的所学知识吧,就像练武术一样,当你把全部套路都演练得非常娴熟,那么在紧急时刻就会瞬间出手,游刃有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2.便签读书法
思考。也就是说,通过阅读获取到信息和知识,再把这些知识结合自己经验化为己有,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例如,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的程度。然后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再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
便签读书法,对于写书评也是大有裨益。你不可能短短几千字,就把一本书的全部精髓讲清楚,那么就可以选取几个主要片段,用便签读书法,去延展解读。所以,采用便签读书法去读一本书,高效的读者可以写出多篇书评。
3.带着问题去读书,围绕问题深入解读
读书涉及到一个深度和维度的问题,维度就是涉猎的方面和范围,深度就是钻研的持续和程度。博览群书固然不错,但若想要在某方面有深刻研究和深入见解,就需要注重读书的深度。也就是说,我们要带着问题去选书、读书,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解答去构建知识体系。 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曾有一句话说,我注六经,不如六经注我。这里所谓的六经是指六本儒家的经典,泛指各种各类的书籍。我注六经,指的是由读到的书中内容去引发联想,解答疑惑,获取知识。而六经注我,指的是带着疑问去读书,并围绕疑问去搜集和整理书中知识,把这些知识萃取出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这种读书方法适用于各类专业人员的培养,譬如大学里的各种专业学科设置,但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人获取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学习的一些浅显见解,希望能对看到此文的你有些许帮助。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我们要善于从信息中提取知识并加以利用,这是提高我们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最好办法。
1. “总感觉自己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即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2. “面对诸多选择,到底选哪个好?”
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精细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某一次的选择也许可以被修正、被重塑,人生就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3. “等我准备好了,再......总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因此错失很多机会,怎么办?”
书中提出精益创业思想:n1)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n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n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即刻行动,做中学,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4. “学了很多很多知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扩展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不仅要有输入,还要有意识地输出,接收反馈,建设性的改进,多思考,并适当增加挑战的难度,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专注在一个领域精益求精是培养才能的必经之路。但是与此同时,当你在一个领域中有一定钻研后,你还需要从其他学科或者领域中寻找新的知识和思想的养料,来充实和启发你所精研的领域。最后,到底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呢?n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过程,逼促我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结。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