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18 20:43作者:小编人气:
作者:刘震云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电影11月4日上映。从《手机》的真话之难寻与说谎之必要,到《我叫刘跃进》人际间的偶然与必然,鬼才作家刘震云费时三年创作《一句顶一万句》为生而为人,“觅知音”之必要。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个出走,一个回归,他们寻寻觅觅,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试图表达内心的矛盾与无助。从荒野的乡村到繁忙的大都会,由20世纪中叶到新世纪初,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县长、镇长,还是老师、理发师、屠夫、染坊工、传教士等寻常百姓,当说话成了唯一的沟通管道,语言又无法直达核心,孤独便永远如影随形!寻常人的事件,串连成不平凡的故事。刘震云说这是目前为止,他最满意的作品。
一句顶一万句在线阅读地址
一句顶一万句 读书笔记 第(1)篇
刘震云的女儿刘雨霖导演的《一句顶一万句》的电影点映会是在我们学校办的。我有幸参加,在看这本书之前倒是先看了电影。电影讲的是一对夫妇因为讲不上话,后女方出轨而导致婚姻破裂,男方最终原谅女方,带着女儿过上平实的生活。n觉得电影很好看,便把书也找来看了看。看了书发现电影讲的故事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片段。整本书的故事浩大长久,看似是一个一个小故事,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社会关系又将每一个主人公都联系起来。故事的因果性很强,但每个故事,每户人家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话”。有话说,则喜乐多,没话说,则生变故,各种复杂的感情来了,各种因缘巧合的事情也一环扣一环地发生了。n感觉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因果是作者刘震云的厉害处。这些因果相生的故事,不想觉得没有什么,一想便充满了巧合,心酸无奈,哭笑不得等各种情感。这才是生活的原貌,每件事里都藏着不知多少“弯”。确是把小说写成生活。这是不易的,生活本来难以叙述,自己还要创作出一出生活,果然是了得的。文中有很多弯弯绕绕的故事,如“老史不看社火,还发现不了杨摩西;杨摩西能进县政府,以为该感谢社会,其实应该感谢锡剧中这位男旦苏小宝;接着应该感谢苏小宝的老舅,死的是个时候。”恰似生活中的事情无法追究,根本做不到刨根究底,因为总是有更前的因。n不仅是作者的写作手法高超,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是真实地对内心有些撞击。首先一点便是人与人之间的“话”,大家都能看得出文章反复提到两人相处时候“话语”的重要性。“两个人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的确,没有隔阂的人,走在一起沉默者也不觉尴尬。能处的人处起来是不累的。孔夫子早在千年前便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一样的思想立场,便没有共同话语,进而没有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属于这两人的生活便要一点点消失了。n表面上的“话语”深入起来便是“人心”。书中对于“人心”的理解与表现也颇为真实有理。“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
“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
“一人一个长相,一人一个脾气,一人一个说话的路数;做生意的跟人说话,又与平日说话不同,平日说话照着自己的心思,做生意得照着别人的心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n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话有什么样的生活。也许关键还在于有什么样的心去生活。
整本书看完好像是明白了点,但也仅仅是对全书的结构有个轮廓了,围绕着延津,杨百顺和牛爱国各自的情感纠葛,导致了一个离开,一个回去。巧合的是隔了几十年的爷孙俩都是感情的受害者,出发点都是为了找人,但不约而同的他们都仅仅是为了一个仪式而已。
全书人物的出场像是蚁窝里的蚂蚁,一串串的,互不相关,但又有着一丝一缕的联系。三代人的活动场景真的很考验读者的耐心。好在故事情节的推进行云流水,对人物内心的把控成熟老到,乱但不繁,悲凉气氛一直贯穿全书,贯穿每一个小人物的一生,让人欲罢不能。
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随着老主人公命运的随波逐流,他的名字也在不停的转换着。每一次的转换都没有脱离小人物的苦难。带着巧玲去找吴香香却把巧玲给丢了,丢了的巧玲从姜――吴――杨――曹的姓氏转化中引出了小主人公牛爱国,牛爱国不会爱自己的老婆庞利娜,但他努力维持自己的婚姻,直到东窗事发。牛爱国是会爱的,和章楚红的偷情也情真意切,刻骨铭心虽说他退缩了,但毕竟有过。当然真正对他的寄托是回延津,不论是梦境还是现实,毕竟要有个交代,有个圆满。
当杨百顺变为杨摩西时,他离上帝最近,如果他听懂了老詹的布道做了上帝的仆人是不是就解脱了飘萍的命运。有个心灵的寄托从而摆脱了中国人一句顶一万句的宿命?我看不尽然。虽然书中人物的聚散,命运的转折往往就是因为那一句,大都是告密的那一句,彻底改变了人物的命运。然而那是时代的产物,当时代逐渐解脱了人与人的依附关系时,这一切将不复存在。这真的和上帝或者东西方无关。
赶在电影之前把书看完了,讲真这本书让我对婚姻关系很怀疑。整本书的中心是说的着和说不着。找一个说的着的人做结婚对象,不容易;结婚时说的着也不管用,过两年又发现说不着了。这时碰到一个说的着的第三者,极易出轨。那么问题来了,这时婚姻的忠诚和说的着之间怎么取舍呢?要知道,不考虑婚姻质量的忠诚是败絮其中的忠诚。也要知道,没有经过婚姻考验的说的着也是没有控制变量的说的着。实在是一个痛苦的抉择。如果先不考虑婚姻存在的社会意义,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痛苦的机制在于:人有对稳定关系和安全感的需求,因此婚姻有存在的意义。但是人的多变性和对新鲜感的追求决定了没有一直说的着的婚姻。人的这两种心理需求,很像经济学中讲tradeoff的那条曲线。婚姻只是一种关系,它给你稳定同时给你约束,来对应这条曲线上一个点。也许我们调调稳定和约束的参数,可以有一种关系能从平均意义上更靠近这条曲线的最优点呢。一句顶一万句 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