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18 21:01作者:小编人气:
作者:阿图·葛文德 王一方主编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在线阅读地址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书笔记 第(1)篇
一本探讨如何面对病痛、衰老和死亡的问题的书。中国人是很忌讳病、老和死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是探讨如何生,而避谈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国人都尽量不去想每个人必然的结局,以及走到那一天可能多会经过的衰老及/或病痛的过程,总觉得和日常的生活很遥远,临了再说。但是,就像其他问题一样,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又怎么能够明了自己或至亲者的主张或者心意,又怎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应对呢。这本书说了作者自己的故事、病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在说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情都要早作思考,及时应对,何况关于死这样的人生终极大事。只是,大多数人是没有准备的,不情愿准备的,哪怕想到一下下,都有要跳起来呸呸呸的冲动,可是从人出生开始,就走在前往终点的路上,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寿命普遍增加,让这条路变长了,但是人们总还是要走到终点的,而长路会让人经历衰老的过程,身体机能的衰退,引起各类不适甚至失能,生活质量下降,这些事情或相关知识在人年轻的时候是想不到的,而壮年的时候是不愿去想的,而到了老年,会更加害怕想这些,这点上,人类是普遍的乐观主义者,总愿意相信花常开不败,今年和明年和后年还有往后好多年都会是一样的。只是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能转移的,所以还是需要储备一些知识了解关于衰老的事情,思考一下关于人生的终极的事情。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地理解老人,尽所能去照顾他们,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确实适合养老行业从业者和医生看一看~n首先,Being Mortal是Motal Being(凡人)转换过来的,代表“凡人皆有一死”。不管养老还是医院,一个模式化管理老人监控老人,一个用各种各样的药物、理疗尝试延长病人生命,其实都应该明白,人之将死,如何才算过得有意义?是用药物加大无意义痛苦,或是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疗养院机械化活完最后的日子,还是追随内心顺应生命的规律,在最后的日子善终?n善终不等于结束生命,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和自己想要的方式走完自己人生最后的旅途。“善终服务”乍听很刺耳,但其实是积极接受、积极思考、积极生活。医生需要明白,医生的职责不是用药物强行挽留生命,而是让人的生命变得幸福;养老需要知道,老人踏入养老院,不等于半截入土,而是更开心生活。跟一个朋友聊过,她去过敬老院,陪一个朋友。一进去就觉得气氛诡异,死气沉沉。没有人会想到,给每位老人一个宠物就能减少药用量和麻烦制造量。人之将死,有点盼头、觉得自己有用,有存活的意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难道不是造福人类的事情么?n提前思考死亡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世间所有的文字,千年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来时不知会来,走时不得不走,生命的意义终究在于“体会过程”,希望80岁时仍然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