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读书笔记分类
热门标签:

读书笔记

最新标签:

读书笔记

鱼翅与花椒 读书笔记(3)篇

日期:2022/11/18 21:47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作者:扶霞·邓洛普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

  作者:扶霞·邓洛普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鱼翅与花椒在线阅读地址

  鱼翅与花椒 读书笔记 第(1)篇

  《鱼翅与花椒》讲的是扶霞女士在九十年代初到中国四川留学期间,如何爱上了四川菜,进而在四川学习烹饪技巧,成为一个川菜大厨,以及后来为了介绍中国美食,到中国各地进行美食和烹饪旅游的经历。在书中,她将其所经历的对中国美食困惑、不解、兴奋、接受和热爱的心理转变过程描写的细腻逼真,幽默风趣。然而,在我看来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的真实心路历程。

  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一定是真性情、真思想的自然坦露和喷发,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排山倒海,都会让读者有一气呵成之感。文以载道,语言修辞是否华丽精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情实感。扶霞的文字就是真情实感的体现,不仅有西方人的直白和坦率,也有东方人的细腻和含蓄。在对中国饮食的热爱和探索当中,扶霞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一些人对西餐的无知和偏见。尤其那句“要是我能爱上兔头,他们怎么不能爱上奶酪呢?”,更是让我忍俊不禁。而面对外国人,包括他的母国英国人对中国饮食的偏见,她反身就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去反驳和讥讽。每每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都会心一笑。有时觉得她批评的就是过去那个无知又怀偏见的我。

  扶霞来中国留学的时间与我去瑞士留学的时间相重合,我也遇到扶霞刚到中国时同样的饮食问题,只是我的表现远远不如扶霞。刚到瑞士时住的集体宿舍没有厨房,无法自己开伙,只能吃学校的食堂。记得第一次吃蔬菜沙拉时有吃草的感觉,觉得外国人的味觉真奇葩;第一次吃那种半生不熟的牛排时我顿时恶心的想吐,心想外国人真生猛,怎么还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啊;而味道特殊的奶酪始终没敢尝一下,感觉和中国的臭豆腐有一拼。唯一对我胃口的是意大利面条,但还不能加奶酪。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固有的成见所欺骗,自己给自己建了一道篱笆。比如,我自以为外国的饭不如中国的好吃,那汤也肯定不好喝。可等喝了那种看起来清汤寡水的洋葱汤,才知道味道竟如此鲜美。有一次开派对,我品尝了匈牙利女博士伊丽莎白做的匈牙利牛肉汤后才知道,其实他们喜欢的味道,也是我喜欢的。民族不同,但味觉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所以,任何事不可道听途说,一定要通过亲自验证。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一定要亲自品尝才行。

  如今的蔬菜沙拉成了我的家常菜,而且特别喜欢带奶酪的凯撒沙拉。奶酪也早就进入了我的美食菜单,而且喜欢的奶酪品种越来越多,也学会了做一些奶酪食品。最近学做的是蘑菇果仁奶酪派,用的两种奶酪是Mozzarella和Parmigiano干酪,都是意大利风味的。现在奶酪成了我替代肉食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不过现在想想有点后悔,据说瑞士有几千种各色奶酪,可惜我一种也没有尝过。即使去奶酪厂参观时,长桌上摆放的免费品尝奶酪我也没尝过一次。如今的我不仅不再排斥西餐,而且还成了西餐菜肴的烹调者,有时给家人做个西餐,也时常博得好评。读完《鱼翅与花椒》后,跟扶霞学做了一个英国菜—黑椒苹果鲜鱿鱼,看着也像模像样了。:))

  只要不怀偏见,不自我封闭,美好的事物就会开怀入心,应接不暇。

  因为我自己当初的保守和怯懦,我对扶霞就十分佩服。她第一次面对猪脑和熏兔头时比我面对奶酪和半生不熟的牛排要勇敢的多,也开放的多。猪脑、兔头这些对西方人十分怪异的食物,扶霞没几个回合就征服了。这不光是她的勇敢,还缘于她的开放的心态。

  饮食确实是融入当地人的最好媒介。就像我们接待外国客人,如果客人喜欢吃我们包的饺子,对红烧肉爱不释口,喝起酸菜汤来津津有味。我们就觉得这老外和我们很近乎,会消除很多陌生感,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老外邀请我们吃他们的家乡菜和特色美食,而我们畏畏缩缩,挑挑拣拣,就会让人产生隔膜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这谈不上什么好坏。比如,我是参加了一次我的教授举办的家庭宴会才知道瑞士人为何都是饭后才喝烈酒,而不像我们中国人往往是一开席就开喝。我的教授告诉我,饭后喝烈酒有助于消化。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一个民族最顽固、最普及、最接地气的文化莫过于他的饮食文化。犹太人一到逾越节就要吃那种无酵饼(MATZOS),我想过逾越节吃这种饼的犹太人比恪守犹太教教规的犹太人要多的多。宗教信仰虽然作为中心文化,但却没有饮食文化影响那么广泛,那样深入普遍地被接受。中国人开在世界各地的饭馆所传达的中国文化元素要比孔子学院传达的广博的多。

  以前看过一个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以色列》。在那片充满宗教、民族、政治冲突的土地上,美食成了种族之间,异教徒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德国大厨,在以色列的烹调比赛中胜出,于是成为当地的一个名厨。因为他,很多犹太人改变了与生俱来的对德国人的仇视和偏见。因为这个和善的、笑容可掬的德国人一点也不像那些杀人不眨眼的纳粹。其实,纳粹不是一个种族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和特定历史的产物。

  而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也是因为美食才消除了彼此的戒备和不信任。犹太人进了阿拉伯人的馆子,欣赏着阿拉伯美食,彼此间的那种隔膜和敌对心态就化解于无形之中。其中一个犹太妇女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进了他们的饭馆,和他们吃着一样的东西,就觉得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因为长久的和平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这些年的美食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据我自己瞎估计,这几十年的美食创新将成为中国美食创新的时期。也因为长久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人对美食过度的追求和奢侈浪费也越演越烈,有时甚至是暴殄天物。吃不再是为了果腹和口感享受,而是具有了显示身份、面子和猎奇的别样意义。这就有点超出了正常需求的范畴,变成朱子所言的人欲了。

  另一方面,因为金钱至上观念的驱动和生活压力的影响,中国食品面临着造假,污染两大危机。

  作为一个有着中国心的扶霞,看着这一切变化是非常痛心和失落的。因此,他在书中对此着墨不少,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同时也表达出她和很多中国人一样的心态转变和自我批判意识:“在成都拿奖学金读书的时候,我活得很节约,十分渴望能尝一尝曾经在皇帝的御膳桌上大放异彩的珍馐佳肴。而现在呢,我只感觉自己越来越厌恶这些东西。像我这样的中餐美食家,充满探索热情的中餐美食家,会有什么东西不吃的吗?短吻鳄的肉、小鹿柔软的鹿角、兔子的肾、掌中宝(鸡爪中间的那块脆骨),还有猩唇……只为我们的口舌之快,多少动物要被夺取生命。有时候这些美味看起来真是比讽刺还讽刺,就像罗马讽刺作家佩特洛尼乌斯作品《特里马尔奇奥的晚宴》中上的菜那样,矫揉造作、浮华虚无。”

  扶霞在对中国美食的探索和研究中,不仅有自己的感悟和反思,也接受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制的美德。因此这使得他的《鱼翅与花椒》不再是一本口舌经历之谈,而是心灵觉醒历程的记录。从感官体验升华到心的觉醒,将美食研究变成了修行过程。也许心怀善念的扶霞也能因此而得道。

  无论过去的什么时代,不管什么民族和宗教信仰,节俭和节制都是公认的美德。只有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浪费和穷奢极欲才能理直气壮还振振有词。

  所以我就想,扶霞将此书命名为《鱼翅与花椒》也是大有深意的。鱼翅代表的是奢侈和过度,花椒代表的是人间烟火。对过度和奢侈应该批判和抵制,人间烟火才是我们热爱的。鱼翅燕窝其实是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发展出来的饮食迷信,西方人不吃鱼翅燕窝,也不吃海参虫草,可西方人也一样健壮和长寿。林黛玉天天喝燕窝粥,可却早早夭折。过去的皇帝也是成天燕窝鱼翅,随心所欲地吃,可没几个活过刘姥姥的。所以,最好的药物是简单快乐的心态。古人云:仁者寿。真正的长寿之道是修出一颗自在而不逾矩的仁心。

  看得口水哗啦啦~~想当初一点辣不能吃到现在淡定的我点上麻辣,香辣,变态辣,自诩在不能吃辣的人里是比较能吃得辣~就是因被辣味捕获了味觉,川菜和湘菜更是聚会的上好选择,随着热气在体内越来越高,冰冰的啤酒一口降温,享受着冰火两重天与老友谈天说地,别提多巴适。我自小生活在海边,最喜欢就是将各种最新鲜的海鲜食材活活放在蒸锅里蒸熟,不能太久,久了老了就不够嫩,随着海鲜的丝丝海洋风味沾点调料在嘴巴里就变成了鲜甜,最简单的做法却保留了它们原生地独特味道。冬天里下着雪的时候最喜欢去点上一个锅,小火烧着牛肉锅,羊肉锅,腊肉锅,粉丝、新鲜竹笋和大白菜等等配菜衬托出肉香,蟹肉煲,小龙虾更是吃得让人手指留香。最喜欢在周末的时候一觉睡到自然醒,点上三五点心来杯普洱茶,虾饺烧卖马蹄糕流沙包卤水凤爪,刷着手机慢慢品上一两个钟,再慢悠悠地游逛到电影院。一个地方的水土养一方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或多或少会融入到它的文化里。于是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味觉一样更增添了一种味道。想起以前区叔叔每个星期带着我去不同的餐馆吃饭的日子,两个人点上4,5道菜吃得肚儿滚圆,有时候开车开两三个小时去吃顿好吃的,好像寻宝~扬州炒饭,大闸蟹,生煎,东坡肉,银鱼汤,甜甜的本帮菜~~~江苏上海数不尽的美食~n从北京到成都重庆,师傅带着我一路吃遍大街小巷,豆汁,梨汤,烤鸭,火锅,串串,一餐试着5,6个菜心满意足~n雁过留声,食过回味,被美食填充的回忆如此鲜明温暖,真的太好了。

  读《鱼翅与花椒》,写作风格挺像之前读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都是类似日记般的随笔结尾加个菜谱。两位都是女性作家,经历也相似,放弃了原有的学业投身到厨艺界。只不过一个是中国人学西餐,一个是外国人学中餐。貌似她们最后都没有成为从业者,靠美食家出名以其他渠道赚钱。

  我自己现在在学烹饪,看这本书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知道中餐很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但可骄不可傲,不然不就跟那群洋鬼子一样了嘛~

  抛开译本讨巧的二次创作以及作者本人的真实想法,还算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只可惜不够纯粹,嗯。

  最后,巧合中的巧合,两位作家都与四川成都有着不解之缘。有机会我也想去了解了解这个城市。鱼翅与花椒 读书笔记(3)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