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18 22:00作者:小编人气:
作者:司汤达
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红与黑在线阅读地址
红与黑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红”与“黑”,耐人寻味,注定是一种悲壮的。看完脑中冒出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⒈出生的“红”与“黑”。生在木匠家庭,本该壮实,缺眉清目秀,消瘦如柴,在家庭里被歧视,这也是缘起,为此他将走上另一条路。
⒉性格的“红”与“黑”。本该豁达的一个小伙,却因为野心与自尊,让自己变得不可理喻,极度的温柔,极度的虚伪。
⒊爱情的“红”与“黑”。轰轰烈烈,也悲悲壮壮,眉清目秀,简直是贵族夫人收割机,用尽手段,终究达到目的,不过时代背景下,阶级的差异,注定是以悲剧告终。说实话,可谓震撼,德•瑞纳夫人和拉木尔小姐两女人,简直为他进入到癫狂状态,此处感觉必须用“癫狂”两字才能形容。
⒋命运的“红”与“黑”。本来平步青云,却突然间,“啪嚓”,落地了,落入万丈深渊,从此一蹶不振,可谓人生无常,不过这也是必然的,从他步入他的野心路就已注定这个结果,他就像一个气球,不断找牵引他的人,让他越飞越高,最后,炸了,落地了。
⒌宗教的“红”与“黑”。于连的偶像,拿破仑的红牌军,与他自己身着黑袍,形成了特别光鲜的对比,黑袍致黑,在代表着教士的身份下,隐藏的是伪善,同时,那个时代下的教士,可谓黑暗至极,所谓人面兽心,腐败至极。
⒍社会的“红”与“黑”。在社会中,阶级分明,贫富差距分明,双方对比分明。
⒎作者内心的“红”与“黑”。司汤达一面写着善,又一面又揭露着伪善。或许矛盾,或许初衷,或许无奈……
最后,找了一段的分析,更综合的分析了于连。
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避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藏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小说《红与黑》第四节“父与子”中有一段对于连的肖像描写:
他的两颊红红的,低头看着地。小伙子有十八九岁,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却很清秀;鼻子挺尖,两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似火,此刻却是一副怨愤幽深的表情。
这段描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首先,这个年轻人长得十分清秀,这对他以后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于连相貌清秀,身体瘦弱,但出生在木匠家庭,他身体不够强壮不能出色的干活,所以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他拥有美貌,这成为跻身贵族及上流社会并与两位贵族女性发生恋情的资本,但同时也是铸就他命运悲剧的一个潜在因素。另外,他喜欢深思,探寻问题。他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严,他因之而痛苦着。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使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可惜于连出生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红”与“黑”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路。这段描写还写他在一转瞬间目光里常常显出一种仇恨的表情。于连是生不逢时的,内心有着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必须掩盖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现出很虔诚的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这也是小说名字的另一种解释,“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住在他的思想与行动,“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
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即使到后来于连被判死刑关在监狱里,老索黑尔不但不悲伤,而且还要向于连收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从这些可以看出,索黑尔父子之间的人伦之情已丧失殆尽。按照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类的心灵是双重的,不过异性的心理特征通常在人们身上不易被察觉到,它处在潜意识状态,只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的某个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征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中的女性,就会把内心中的女性心理形象投射出来,从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里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因此,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
俄狄浦斯情结
其实,荣格的这一观点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亲的形象为原型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终在感觉上把于连当成她的孩子。尽管二者在事实上并非有血缘关系,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导致“”的恐惧。尤其是当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时,两人顿感必遭惩罚的恐惧。为了避免导致“娶母”的结局,于连只得处处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样,为了逃避神示的应验而逃亡异乡。正当于连和玛蒂尔德的恋情将要达到“高潮”时,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预了。虽然她对于连母子式的恋情难以实现,但嫉妒之心决不允许她把于连推到别的女人的怀抱里,于是她便采取了最为卑鄙的手段,写信告发了于连,使于连功败垂成。于连感到异常恼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现破坏了他即将到手的锦秀前程,实际上于连前程的断送意味着他将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边。当于连认识到“娶母”的结局将无可挽回时,他只得采取枪杀德·瑞那夫人的办法。对德·瑞那夫人刺杀的不成功宣告了于连逃避的失败,也宣告了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最终抛弃。但于连实际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处在既爱又怕的矛盾交织中。当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没有死时,他先是惊喜于他所爱的人并没有死,随之担心的娶母结局将最终难免,于是,于连考虑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杀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杀死。所以当法庭判他死刑时,他拒绝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认法庭的判决是“公正的”。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着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会企图杀害最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
……在结束以前,于连又回过头来谈他的预谋,谈他的悔恨,谈他在那些比较幸福的日子里对德·瑞那夫人怀有的尊敬和儿子般的无限爱……
这是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恋情的真正告白。于连所认为的判决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并且于连只能选择死,这是他对的最后逃避。
理想和现实
仔细比较司汤达的生平与于连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军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通过于连这一形象,不但表达了作者童年被压抑的欲望,而且还体现了他一生屡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优美爱情抒发了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壮烈的死,完成了他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至于于连最后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讲,则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现,于连的全部人生阅历不过是读了卢梭和拿破仑的两本书而已,(到德 雷纳尔家里后才读到更多的书)于连对社会的认识是幼稚和肤浅的(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肤浅的),这样富有政治见解的精彩讲演与其说演讲者是于连,不如说是司汤达本人。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内心世界升华的结果。
红与黑,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我。
一个坚守着性格里的刚毅和自尊,执着于生命的高傲,一个虚伪地为了生存强颜欢笑,谄媚逢迎。
在我看来,红与黑,就是关于人的性格与人的前途碰撞冲突的故事。
于连,是一个拿破仑的疯狂崇拜者,却遗憾地降生于世俗繁文缛节复苏的时代,他很想摆脱阶层与出身的束缚,一直挣扎着往上爬,却又因为自己个性而湮灭。
这其实很现实,有很多“于连”在重复着相同的命运,于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身边。
每个人,生而就在尝试融入社会,吸收主流价值观,或许没有于连那样的野心,但一定曾经有过自我与社会冲突的无奈。法国尚且如此,在传统宗法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多少杰出的灵魂自甘堕落,却又毫不自知?于连的伟大在于,他力争上游的同时,遵循着自己的性格,或许他始终在做伪君子,但那也是在虚伪地对待世人,他始终都真诚地面对着自己的内心。
一开始我看到,于连对雷·纳尔夫人、玛蒂儿小姐的爱情只是出于一种满足自尊和弥补人格价值的需要,这让我很惊讶和愤怒,因为这和我笃信的爱情观相悖。从来不认为,以爱情的名义逢场作戏。但后来,作者的意图逐渐浮出水面,他只是想塑造这样一个人(当然也和他自己本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试图服从和跟随自己的心,可黑暗的社会依旧俘虏了他,至少在生理上,让他死亡。
在红与黑里,所有的人物都很虚伪,或者说都有着大部分的虚伪时光。上流贵族一个个谈天论地,却只是在拙劣地模仿前人的观点,没有人活出了自己,没有人理解自己性格的秘密。真正可谈得上真诚的只有于连和玛蒂儿小姐,或许还有雷·纳尔夫人,他们在追求生活的同时,至少是在为自己的内心而追求,不管这理由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伦理,但毕竟不是纸醉金迷的傀儡。从人的独立性角度而言,他们三人是比较伟大的。
然而就算这样,他们也有强烈的内心斗争。最吸引我们眼球的,也正是这些内心独白。多少人,不尝试和自己的性格坐下来晤谈,就默默地低头认命?
那么,关于于连的结局呢?我不知道还能再说些什么。摆脱家族的命运,跻身于上层社会;改变家族的使命,跨出这个圈子,是不易的。或许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我们穷尽一生去追求,能拼搏、豁出去的,也就只有那几次。于连至少去做了。于连是有尊严的,直到最后他在监狱里考虑的也是他是否有勇气去面对死亡,他是否对得起他的尊严。
全书读罢,我掩卷叹息。于连的死,只是一个符号。
在追求品质生活中,我一直遵循自己的内心。但很多责任,好多义务,好多东西,逼着你去俯下身来融入社会的阴暗面。做不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但至少敢于追求内心的忠诚,不必带虚伪的面具,真诚对待自己以及身边之人。
红是血,黑是夜,我愿用一生,以我之血,去染红这黑夜。
其实有时候在于连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是自卑。这东西真的很要人命,必须要改改,不能妄自菲薄啊。但是佩服于连的勇敢追求上流社会的野心(不惜一切代价,例如倒背如流的圣经)与明辨是非廉耻的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由于太直来直去来断送了他的性命,还是不要那么刚正不阿好。于连其实挺有优势的,他生的好看,记忆力强堪比神童,又有两个爱他的女人。凭借他的才华也可以过一个平淡,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为了摆脱底层的身份,汲汲于富贵,追求名利,才这般复杂的人生。有人说他一直在攀高枝,我觉得于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内心不得不这么做,他很挣扎很矛盾,但一直努力的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勇敢像偶像拿破仑一样。但却不知道最后害了自己,阶级有别,一直无法跨越的鸿沟。佩服德纳夫人,一个应该追求自己爱情的女人,为爱牺牲的人。那句话:爱一个人,低到了尘埃里,一点都不自私,最后换来的于连的真心。玛特对于于连的爱,我觉得一直是占有,于连拥有她在富家子弟身上没有的清高,吸引着高傲的玛特。勇敢的她为了于连放弃自己的所有,值得称赞。从书中我也看出了原生态家庭的重要性,如果索黑尔对于连好点,我连也不至于如此轻贱自己吧。值得再读的好书,得买纸质的珍藏。[调皮]红与黑读书笔记1000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