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8 16:22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承恩宴盼接宴喜
唐代诗人 阎朝隐的《鹦鹉猫儿篇》。
全诗原文:
霹雳引,丰隆鸣,猛兽噫气蛇吼声。
鹦鹉鸟,同资造化兮殊粹精。
鹔鹴毛,翡翠翼。
鹓雏延颈,鵾鸡弄色。
鹦鹉鸟,同禀阴阳兮异埏埴。
彼何为兮,隐隐振振。
此何为兮,绿衣翠襟。
彼何为兮,窘窘蠢蠢。
此何为兮,好貌好音。
彷彷兮徉徉,似妖姬躧步兮动罗裳。
趋趋兮跄跄,若处子迴眸兮登玉堂。
爰有兽也,安其忍,觜其胁,距其胸,与之放旷浪浪兮,从从容容。
钩爪锯牙也,宵行昼伏无以当,遇之兮忘味。
抟击腾掷也,朝飞暮噪无以拒,逢之兮屏气。
由是言之,贪残薄则智慧作,贪残临之兮不復攫。
由是言之,智慧周则贪残囚,智慧犯之兮不復忧。
菲形陋质虽贱微,皇王顾遇长光辉。
离宫别馆临朝市,妙舞繁弦杂宫征。
嘉喜堂前景福内,合欢殿上明光裏。
云母屏风文彩合,流苏斗帐香烟起。
承恩宴盼接宴喜,高视七头金骆驼。
平怀五尺铜狮子,国有君兮国有臣。
君为主兮臣为宾,朝有贤兮朝有德。
贤为君兮德为饰,千年万岁兮心转忆。
高【亥集上】【高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音羔。《說文》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高以,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又《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又《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又如字。
又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又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視【酉集上】【見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眡眎《集韻》時利切《韻會》是義切《正韻》時吏切,音嗜。《說文》瞻也。《博雅》明也。《易·履卦》視履考祥。《書·大甲》視遠惟明。
又《字彙》看待也。《左傳·成三年》鄭賈人如晉,荀罃善視之。
又《博雅》效也。《書·大甲》視乃厥祖。《疏》言當法視其祖而行之。
又《小爾雅》比也。《左傳·襄二十七年》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註》欲比小國。《禮·檀弓》公室視豐。《疏》言視者不正,相當比擬之辭也。
又猶納也。《禮·坊記》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註》不視,猶不納也。
又猶敎也。《儀禮·鄕射禮》命釋獲者設中,遂視之。《註》視之,當敎之。
又《釋名》視,是也,察是非也。
又《禮·曲禮》兔曰明視。《疏》兔肥,則目開而視明也。
又《儀禮·士虞禮》明齊溲酒。《鄭註》明齊,當爲明視,兔腊也。
又《山海經》狄山有視肉。《註》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又山水名。《山海經》帝囷山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又》葴山,視水出焉。《註》或曰視宜爲瀙。瀙水今在南陽。
又人名。《陶潛·羣輔錄》伏羲六佐,其一曰視默,主災惡。
又姓,見《姓苑》。
又通作示。《詩·小雅》視民不恌。《箋》視,古示字。《前漢·高帝紀》視項羽無東意。《史記》作示。《師古註》漢書多以視爲示,古字通用。
又《廣韻》承矢切《集韻》《韻會》善旨切《正韻》善指切,嗜上聲。義同。
又《玉篇》看也。《書·洪範》五事,二曰視。《疏》視,常止反。
又《詩·小雅》小人所視。叶上矢履。
七【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頭【戌集下】【頁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
又古者謂一人爲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註》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
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小吏,名頭須。
又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衆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
又《唐韻》《正韻》古音徒。《古詩》東方千餘騎,夫壻居上頭。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上紀開闢,邃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
又與兜通。《山海經》讙頭國。《註》讙兜,堯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國。
金【戌集上】【金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居音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今。《易·繫辭註》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爲金。《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攺更。《疏》可銷鑄以爲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
又金有五色。《說文》五色金,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前漢·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爲上,白金爲中,赤金爲下。《註》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師古曰: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靑鉛、黑鐵。
又《公羊傳·隱五年》百金之魚。《註》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莊子·逍遙遊》不過數金。《註》百金,金方寸,重一斤爲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記·平準書》黃金一斤。《註》索隱曰:如淳云:時以錢爲貨,黃金一斤直萬錢,非也。
又臣瓚云:秦以一鎰爲一金,漢以一斤爲一金,是其義也。董彥遠曰:漢一斤金四兩,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兩爲一斤。兵法:興師一萬,日費千金。燕昭王以千金養士,皆此數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銖爲一金也。
又樂有八音,一曰金。《左傳·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擊鐘以爲奏樂之節。金,謂鐘及鎛也。《周禮·春官·鍾師》掌金奏。
又兵也。《禮·中庸》衽金革。《朱註》金戈兵之屬。
又《韻會》軍行鉦鐸曰金。《釋名》金鼓。金,禁也,爲進退之禁也。《前漢·李陵傳》聞金聲而止。《註》金,鉦也。一名鐲。
又黃色也。《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註》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宮中行樂詞》柳色黃金嫩。
又堅也。《前漢·司馬相如傳》上金隄。《註》金隄,言水之隄塘,堅如金也。《賈誼·過秦論》金城千里。
又官名。《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靑之戒令。《魏志·王修傳》行司金中郞將。《唐書·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遼史·國語解》隂山採金置冶採鍊,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紀》置淮南淘金司。
又《前漢·百官公卿表》更名執金吾。《註》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銅爲之,黃金塗兩末,謂爲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執焉。
又《論語·摘輔象》風后受金法。《註》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又地名。《五音集韻》金州,周爲附庸國,魏於安康縣置東梁州,後周攺爲金州。
又《前漢·地理志》金城郡。《註》昭帝始元六年置。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瓚曰:稱金,取其堅也。《方輿勝覽》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氣,埋金鎮之,故名。
又山名。《廣輿記》在鎮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頭陀於此開山得金,故名。
又《述異記》黃金山,生交讓樹。《又》南金山有師子獸。
又臺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謂黃金臺。
又花名。《五代史·附錄》湯城淀池多異花。一曰旱金,大如掌。
又樹名。《洞冥記》影蛾池北有生金樹。破之皮閒有屑,如金而色靑,亦名靑金樹。
又草名。《周禮·春官·鬱人註》鬱金香草,宜以和鬯。
又《拾遺記》祖梁國獻蔓金苔。《正字通》百兩金,藥名。
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兩金。
又古天子號。《帝王世紀》少昊氏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
又國號。《金史·太祖紀》國有金水,源產金,故號大金。
又姓。《五音集韻》古天子,金天氏之後。
又漢複姓。金留氏,出《姓苑》。
又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書·藝文志》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宋史·藝文志》叢金訣一卷。
又神名。《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註》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又闕門名。《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註》武帝時更名魯班門爲金馬門。
又金精,珠名。見《博雅釋珠》。
又鍾名。《拾遺記》帝顓頊有浮金之鍾。
又星名。《酉陽雜俎》北斗第三星曰視金。《淸異錄》高麗謂星曰屑金。
又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經。
又石名。《淮南子·地形訓》黃澒五百歲生黃金。《註》澒,水銀也。黃金,石名。
又去聲。《字彙補》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閉舌。
又《韻補》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剛柔相傷,火爛銷金。
⒈ 亦作“骆駞”。 哺乳动物。躯体高大,背有驼峰,或单或双。蹄扁平,蹄底有肉质的垫。性温顺,能反刍,耐饥渴,可负重致远,是沙漠地区的重要力畜。
引汉陆贾《新语·道基》:“夫驴、骡、骆駞、犀、象、瑇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
《后汉书·梁慬传》:“慬 等出战……乘胜追击,凡斩首万餘级,千人,骆驼畜产数万头。”
唐 韩愈 《石鼓歌》:“氊苞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载数骆驼。”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赵崇 是轻薄圆头,於 鄂州 坐上佯不识骆駞,呼为山驴。”
冰心《到青龙桥去》:“除了浅黄色一串的骆驼,从深黄色的山脚下,徐徐走过之外,一切都是单调的。”
⒉ 虫名。即灶马。
引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灶马》:“﹝灶马﹞以其脊高脚长,故又有骆驼之称。”
高视七头金骆驼什么意思?上一句是什么?高视七头金骆驼全诗作者是谁?高视七头金骆驼什么意思?上一句是什么?高视七头金骆驼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