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8 16:26作者:小编人气: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惟将浊水况清尘
唐代诗人 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全诗原文: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臺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
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迭开。
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
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轻花委砌惹裾香,残月窥窗觇幌色。
箇时无数倂妖妍,箇裏无穷总可怜。
别有众中称黜帝,天上人间少流例。
洛滨仙驾启遥源,淮浦灵津符远筮。
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
佩中邀勒经时序,箫裏寻思復几年。
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
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
乍可悤悤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不把丹心比玄石,惟将浊水况清尘。
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不能京兆画峨眉,翻向成都骋驺引。
青牛紫气度灵关,尺素赩鳞去不还。
连苔上砌无穷绿,修竹临坛几处斑。
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那可久。
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
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春更思。
春时物色无端绪,双枕孤眠谁分许。
分念娇莺一种啼,生憎燕子千般语。
朝云旭日照青楼,迟晖丽色满皇州。
落花泛泛浮灵沼,垂柳长长拂御沟。
御沟大道多奇赏,侠客妖容递来往。
宝骑连花铁作钱,香轮骛水珠为网。
香轮宝骑竞繁华,可怜今夜宿倡家。
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裏落梅花。
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
千回鸟信说众诸,百过莺啼说长短。
长短众诸判不寻,千回百过浪关心。
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南陌西邻咸自保,还辔归期须及早。
为想三春狭斜路,莫辞九折邛关道。
假令白里似长安,须使青牛学剑端。
苹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
龙飙去去无消息,鸾镜朝朝减容色。
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上林三月鸿欲稀,华表千年鹤未归。
不分淹留桑路待,秪应直取桂轮飞。
不【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把【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博下切《集韻》《正韻》補下切《韻會》補瓦切,巴上聲。《說文》握也。《孟子》拱把之桐梓。《楚語》烝嘗不過把握。
又《廣韻》持也。《增韻》執也。《戰國策》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胷。《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前漢·王溫舒傳》擇郡中豪敢往吏爲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
又《釋名》把,播也。所以播除物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蒲巴切,音杷。與爬通。《前漢·貢禹傳》農夫捽草把土。《註》把,手掊之也。
又《郊祀志》掊視得鼎。《註》掊,手把土也。
又批把,樂器,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詳批字註。
又姓。《廣韻》本東樓公之後,避難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
又《正韻》必駕切,音霸。與弝通。《禮·曲禮》左手承弣。《疏》弣,弓把也。《釋文》把音霸。手執處也。《正字通》把與杷別。韻會小補通作杷。引漢書譌本,合把杷爲一,非。
⒈ 赤诚的心。
引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五一:“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
《晋书·王璿传》:“﹝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兇逆,清一宇宙。”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诗:“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 汉 旗。”
比【辰集下】【比部】 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夶《廣韻》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音匕。校也,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决事比。《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唐藝文志》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卽今部。《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又《集韻》《正韻》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註》錄具樂官也。與庀通。
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音避。《爾雅·釋詁》比,俌也。《郭註》俌,猶輔。《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周禮·春官》人辨九之名,六曰巫比。《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註》比于,至于也。《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禮·王制》比年一小聘。《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也。《書·牧誓》比爾干。《正義》楯則以扞敵,故言比。《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詩·小雅》比物四驪。《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從也。《論語》義之與比。《朱註》比,從也。《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註》比,親合也。《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註》訓合。
又密也。《詩·周頌》其比如櫛。
又比余,櫛髮具。《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余。《漢書》作比疎。《廣雅》比,櫛也。《蒼頡篇》靡者爲比,麤者爲疏。今亦謂之梳。《顏師古·急就篇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周禮·考工記》矢人爲矢,夾其隂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又《揚子·方言》比。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義同。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先也。《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鄭註》比時,猶先時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音毗。和也。一曰次也,也。比鄰,猶鄰。《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又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爲講席。《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又師比,胡革帶鉤也。《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通作毗紕。
又《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音邲。比次也。《增韻》比比,猶總總也。《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顧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皆讀如邲。
又《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李軌讀。《說文》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⒈ 黑色石头。
引《山海经·中山经》:“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
郭璞注:“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
《后汉书·梁竦传》:“乃作《悼骚赋》,繫玄石而沉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涟水》:“鱼石山,下多玄石……石黑色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輒有鱼形,鳞鰭首尾,宛若刻画。”
⒉ 一种形似磁石的石头。可用于医药。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玄石》:“慈石生山之阴有铁处,玄石生山之阳有铜处,虽形相似,性则不同,故玄石不能吸铁。”
⒊ 指石碑或墓碑。
引汉 祢衡 《颜子碑》:“乃刊玄石而旌之。”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铭》:“敢勒玄石,敬刊高謨。”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铭此玄石,维昧之詒。”
明 杨慎 《江礼记》:“史臣颂烈,敬垂鸿休於玄石。”
王国维 《罗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铭》:“宜刊玄石,式扬芳烈。”
⒋ 山名,在 洞庭湖 西。
引汉 刘向 《九叹·逢纷》:“驰余车兮 玄石,步余马兮 洞庭。”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序》:“洞庭湖 西 玄石山,俗谓之墨山。”
⒌ 传说中知酒味的人,姓 刘。相传尝于 中山 酤得千日酒,一醉千日始醒。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
引《文选·张协<七命>》:“玄石 尝其味, 仪氏 进其法。”
吕向 注:“玄石,古之知酒味者。”
不把丹心比玄石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不把丹心比玄石全诗作者是谁?不把丹心比玄石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不把丹心比玄石全诗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