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3 23:24作者:小编人气:
李孟伦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海南本土诗人,年纪轻轻就出版了三部诗集,很不容易。他是个有思想的年轻人,他的诗歌题材范围很广,有对历史以及现实的思考和观察,也有诗人的精神的自画像,一方面表现出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又表现着对故土乡野的回顾与凝望。对此,朱先树、毕光明、刘复生、杨兹举、祁人等行家的文章中都所论及。我在这里仅就李孟伦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执着而深沉的乡村情结谈点感受。
乡村情结是李孟伦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乡村情结是人们对故乡的强烈、执著而持久的亲缘感、亲近感和回归感,它把乡情和亲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人们对于哺育自己成长的亲人的深沉的怀恋和对养育自己的故土的浓厚的感情。
乡情是李孟伦生命中难以承受的感情之重,这种感情来自于他对亲人和故土的热爱。诗人出生于海南岛西海岸莺歌海湾全国文化之乡黄流镇的一个半农半渔的小村庄多能村,从乡村到来大城市海口已有十多年头,乡愁像一个沉重的行囊,让他进城的步履维艰,把他阻隔在城市的边缘,成不了安心的真正的城里人。原因是他一直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亲人有深沉的怀恋,对养育自己的故土也有着浓厚的感情。这成为李孟伦诗歌乡村情绪的感情基础。
翻开李孟伦的三本诗集,可以发现有一半以上写的都是乡村题材,乡情题材是他诗歌创作中频繁出现,常写常新的创作主题。
对母亲的思恋在李孟伦的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为他生命中有着深沉的恋母情结。《发现》《遥寄母亲》《母亲,孩儿值时回家》《母亲啊母亲》《一种声音》《母亲生了一个孩子》《再寄母亲》《写在回家的路上》等诗篇都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恋念之情。诗人对于过早去世的父亲,也有着深深的思念,《清明节》中对于亡父思念情深意切,沉痛而缠绵。诗人不但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亲人有深沉的怀恋,对养育自己的故土也有着浓厚的感情。进城后,他最为怀念的仍然是家乡“篱笆、田野、晚炊和渔火”,只有故乡是他感情的根、灵魂的家园,诗人在全身心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情感在《有一个美丽的村子》《我从尘土走来》《无雨的日子》《我的村庄》《想见多能乡》等诗作中得到了体现。他有大量颇有特色类似故乡剪影的乡村风景画,如:《秋来花还香》《三秋丽日》《秋高夕阳红》《昨日雁去》《谁教红日破云》《草已三四春》等诗作,也让人看出作者所选择的一种带有古典情怀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更可贵的是,李孟伦乡土诗中已开始融入对于生态意识、生命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思考,从而增加了诗的厚重与深刻。这些,我们在李孟伦的《人啊人》《血》《我从泥土中来》《南圣河》《尖峰岭》等诗作可见端倪。他的诗以自然作为广阔背景与重要内涵,且将生命体验切入其中,便不可能不使诗的生命意识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便触及了宇宙意义。对于亲人和故土的爱,使诗人激发了诗人强烈的生态意识,在他的诗中我读出了一般乡土诗所有的乡土情结和“桃源式”的乡村生活情景,更读出了隐含在诗歌中的绿色的自然生态意识。他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思人类如何从征服自然走向守护家园,善待生物,善待地球。这种生态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由此又唤醒和刺激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开始了对于生命存在形态的感知,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对于生与死的思索。而从哲学的角度上说,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人类社会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无不是宇宙法则的产物,诗人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谛和本源,只有顺其宇宙法则客观规律,才能支配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从而达到实现高级大同世界的目的。否则,便会自食其果。
回归乡土与自然,这是李孟伦诗诗歌的重要主题,它的出发点是对世俗欲望、尘世纷争的一种抗拒而发出的心灵呼唤。人其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灵魂被尘世污染也是失去自然宁静与和谐的一种表现,李孟伦的诸多诗是写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心境的。我认为,要排除尘世俗念,回归自然,使灵魂得到净化,也许不失为一种诗意的理想。当然作为现代人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但对美好精神的寻求和回归,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向往,这种诗意的追寻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李孟伦的诗坚持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对立中求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和传统保持着一种血脉联系对亡父思念的古诗,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另一方面又忠实与自己的观察感受,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体验,不是抽象地去歌颂什么,也不是简单地去批判什么。在艺术表现上坚持表现传统题材和民族情感,在形象和语言运用上又努力吸收一些新的东西,力求自己的创作有一种新奇的变化。读他的诗会明显地感到,它来源于传统,但又和传统的过去相区别,他学习新的艺术技巧和表达方式,但又并不追风于新潮。
我总习惯于把孟伦的诗当成现代派诗歌来读,他的诗多少体现着象征主义诗派的特征:意象本体的象征性,情调传达的暗示性,语言表述的新奇性。我们不能指望对他的诗歌意旨给一个确定性的限定,只能给予一个可能性的想象和期待,否则就会把孟伦诗歌的张力与厚度给掐死或缚死对亡父思念的古诗,以致与诗人期待相悖。或许,这是李孟伦诗歌的长处,也是短处。如果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更多的读者接受和欣赏的话,也许他应该在意象营造、语言运用、典故使用等方面注意把握好寸分和透明度,以免给一般读者的解读带来麻烦。现在是信息时代,读者是多元化的读者,是匆匆忙忙的读者,缺少的就是时间和耐力。或许读者可能也有足够的解读力,但由于缺少时间和耐力,其解读力也会打折扣的。老实说,这几年我用李孟伦的诗集当先修辅助教材,大多数同学都说读不懂;有些诗我读了好久也只是见仁见智而已。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代全球报纸版面编辑都已走向“快读化”,诗歌创作是否也应走向“快读化”,这是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真诚的诗人认真探讨的课题。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亡父思念的古诗 在李孟伦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