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3 23:40作者:小编人气: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在“语文园地一”的“识字加油站”栏目中安排了一首近乎儿歌的“数字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
这是一首咏雪诗,以韵语的形式,将一些最基本的数字组织在一起,既富有趣味,又朗朗上口,而且给学生带来雪越下越大的形象感,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基本的汉字大有助益。这样的诗歌不只一首。
著名京籍作家刘绍棠回忆他上小学的第一课,老师“叫三年级的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所描的也是一首数字歌,而诗中景象更为丰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可见,利用诗歌教学数字颇有些年头了。
数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抽象概念之一,用以计算数量,指称顺序,承担着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以数字入诗,活用定指和泛指、确数与概数,或运用数字的组合,可以形成丰富的修辞效果,从而“化腐朽为神奇”,使枯燥的数字具有诗性之美。这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古诗词中就可见一斑。
数字的基本功能是表示数量,也即传递信息,古诗词中的数字相当一部分承担的就是这一功能。这里面,有的表基数,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两”和“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和“九”;也有的表序数,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的“初三”。基数词也有不同的分别。有的单纯表示数量,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有的则表示频率,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青草,一年一度,绿了再枯,枯了又绿,岁岁年年,保持着同样的节奏,生命就在其中流淌,永无止息。
《赋得古原草送别》草书
还有的则是几个概念的合称,如“三秋”“三春”“四时”“四海”“五侯”“八荒”“九州”等,这些是小学课文古诗词中出现过的,大都已经凝固成词,表达专门的意义。像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三春”,指的就是阳光明媚、化育万物的春天,因春天的三个月分别称孟春、仲春、季春而得名。
而表示数量的基数词,有的是定指,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那一个人是谁呢,自然是身在他乡的“我”,这个“一”是有确定指向的。兄弟们遍插茱萸,成群结队前去登高;“我”呢,却一个人独自品尝孤独的况味:两相对比带数字的古诗,兄弟们之乐,反衬出我之悲苦。有的则是泛指,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的“一年”到底指的哪一年,并不确定,泛指每一年、任何一年。其他的例子,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其中的“一”,泛指一天时间、一粒种子,并不指向具体哪一天、哪一粒种子。
数字有时是准确的带数字的古诗,可称为“确数”,我们日常所说的“一(个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都是确数。有时运用数字并不求其准确,只是说个大概的数量,这叫概数。古代表述概数的方式很多,像以“三”表示多,以“千”“万”表示更多的多,或者以“几”“数”“余”来表示,或者以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等。有的单纯表示数量,没有附加意味,目前的古诗中没有现成的例子(这也可以看出,入诗的数字基本都是有意味的),我举一个文言文中的,如《囊萤夜读》“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其中的“数十”就是许多的意思。在诗歌中的概数词,更多的因与意象关联,则具有修辞的色彩,从而富有情味、意蕴。
有的数概言其少。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的是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时候,桃花还未灿烂开放,只有零星几朵绽放枝头,数量少,符合早春的时令特点,也蕴含着喷薄而出的生机。如曾几《三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四五声黄鹂鸣叫,不时从绿阴中传来,清脆嘹亮,带给山行中的诗人天籁般的享受;如果是繁多的叫声,如蝉噪一般,只会带给人烦扰,绝不会让人轻松惬意。再如《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情感、意味更明显。诗人说:这银河清且浅,相隔能有多少距离呢。
惠崇春江晚景
有的数概言其多,这样的例子更多。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的“三千尺”是个概数,带有夸张的意味,写出庐山瀑布由山上飞泻而下的气势。再如林杰《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诗歌描绘七夕时节,妇女们对月穿针引线的习俗,因为家家乞巧,自然穿过针鼻的红丝数以万计。
以上说的是多是单用一个数字的情况;有时,诗人巧妙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当然,数字一般并不单用,多用于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为了论述方便,姑且这么说),或相互搭配,构成画面,或两相对比,形成反差,借以抒发情感,表达主旨。
相互搭配的,最典型莫过于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撷取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西岭、雪、门、川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明媚的草堂春色图。诗歌意象丰富,色彩鲜明,历来为人称道;实际上,诗中数字的运用也颇可玩味。你看,“两个”黄鹂,相伴欢唱,这是点,“一行”白鹭,成群飞翔,形成线;点线结合,翠柳中突出两个黄色的点,青天背景中显出一道优美的线,一幅多么简洁明快的画面,与早春时节花不繁、叶不密、鸟不喧的疏疏朗朗的格调正相适配。后两句,雪是“千秋”未消融的,暗含时间之漫长,船是自“万里”之遥驶来,表示空间之广大;而这样阔远的时空,却浓缩在草堂的小窗中,画面精致又富有时空深度。如果不是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怎能营造出如此奇妙的境界?
杜甫《绝句》
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也巧妙运用数字,构成两幅动态的画面,意蕴丰富。山一程,是翻山越岭,水一程,是趟水过河,一程一程相连,也是一步一步的长途跋涉,显示出路途的迢远和行程的艰辛。风一更,雨一更,一更接一更,从夜到晓,风雨交相发作,昼夜不停,更暗示了旅人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虽然两句都只是名词和数词的组合,却浓缩了连日旅途中的辛苦遭际,极有表现力。
纳兰性德:《长相思》
再看构成对比的。李绅《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二句以概述的方式写出农夫种植作物的一般情形,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可收上万颗粮食。“一”是说其所用少,“万”说的是所收获多,“一”与“万”的对比,构成的是一幅丰收富足的画面。按说此种情形下,农民该当饱食才是,但真实情况却是:四海之内并没有闲置的土地,可还是有农夫饿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引发读者深深的思索。
总之,数的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数字,是语言中对于数概念的抽象表达。一二三、百千万这些数字,本不具备形象的意义,也很难引发人们对具体形象的联想;但高明的诗人将数字引入诗歌,将其与意象组合,却使抽象的数字具有了构造形象的功能,因而能引发人们对情景、画面、经历的想象和联想。干巴巴的数字,也因而变得丰满充实、意蕴丰富起来,具有了诗性美的特质。品味古诗中的数字,体会它们的修辞效果,可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诗歌奥秘的大门。
(文章选自朱于国“课本中的国学系列”之《抽象数字的诗性之美——谈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数字运用》,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减)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数字的诗性之美!背古诗还能学数学?统编教材小学、初中语文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