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赏析分类
热门标签:

赏析

最新标签:

赏析

于春节的古诗欣赏

日期:2022/11/23 23:50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篇一:春节古诗  1.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春节的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 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

  篇一:春节古诗

  1.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春节的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 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正月歌》童谣

  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 初四吃米饭,初五的饺子要素馅, 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 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 十二吃鸭,十三没错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 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初六捏面团,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饭, 十一、十二八宝粥, 十三、十四窜汤丸, 正月十五元霄圆。

  经典春节对联集锦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

  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上联:日日财源顺意来

  下联: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

  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上联:天地和顺家添财

  下联: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篇二:浅论唐诗中的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欢度春节的高潮,应该说是自除夕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上元之夜,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城市和村庄。那唐代的诗人们会怎样赋诗记载这举国欢庆自唐以来有所传承有所创新的春节对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唐诗、春节 、 习俗 、情感、传承

  一、诗中习俗

  1、除夕守岁与饮酒屠苏

  唐代的春节习俗首当一提的是除夕守岁与饮酒屠苏的风俗。当时,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曾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孟浩然在张少府宅中说:“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唐代杜审言的《除夜有怀》:“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描写了除夜的把烛迎新、宵阑见斗横之通宵不寐的守岁以及兴尽闻壶覆的射壶游戏。

  特别的是苏州除夕守岁,那儿的人们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便曰屠苏。”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春节的古诗有哪些,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诗歌中的“持杯”便是把羹饮酒。李商隐在《隋宫守岁》诗中说:“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燃起名贵的沉香,庭院中火炬灯烛照得一片通明,举起玉液琼浆美酒,来祝贺新的一岁之开始。曹松更是说:“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饮酒屠苏这一习俗到后世也有流传,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便有体现。

  2、驱除瘟疫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朝人在除夕要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傩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以及执事十二人。唐朝诗人姚合诗中的“傩声方去疫”,说的就是这类活动。而且,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傩子乱驱妖。”王建写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说的就是这种春节期间独有的活动。

  3、燃竹与挂桃符

  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新年的时候,首先高兴的是孩子他们最期待的便是新年穿新衣,能在家门口燃放爆竹,刘禹锡说:“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便是普通家庭都会在春节给孩子准备新衣,然后在家门外燃放爆竹。这与上古传说有关,一年辛勤的劳作,只有在这一时刻是最为放松。而古说每当这时巨兽“年”会袭击人们,抢走粮食,燃放爆竹便可吓走“年”,爆竹也就传承下来了。

  唐代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是兄弟俩,他们“性能执鬼”,居住在桃树下。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就成为了春联的别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宋代沿袭这一习俗的最好的证明。

  4、“吃文化”与访友

  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白居易说:“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朝人过春节还准备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在诗中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过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

  二、诗中情感

  每年的这个时刻,总会有人诗性大发,也会有人悲从中来。有人载歌载舞,也有人无奈伤情。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是一个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直言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一年之岁忽已晚矣,终岁劳苦,不敢少休,而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应该纵情欢乐:“当此之时而不为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

  这是每个时代人们过新年的主旋情感。“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表达出古人对新的一年的希望与憧憬。白居易写于60岁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洋溢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恬然自得。是那种“七十期渐进,万缘心已忘”的闲适和“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的惬意。“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佳节至鼓瑟齐鸣,人们其乐融融,欢聚一堂。李适的《元日退朝观军仗》中,“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则是表达对将士们的慰问,以及对朝廷的歌颂。

  “愁”则是佳节中最为特别的情感,有的对时间流逝,年年复年年的愁思如“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来鹄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而“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算甲恨长年。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则是人们对于未竟之愿的无奈。元稹的“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写出了除夜之夕对亡妻的思念。 罗隐《岁除夜》中“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是对关外战事及国力衰微的忧愁。 在春节愁之情最为被诗人书写的便是“乡愁”。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处。高适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将故乡之思与羁旅之凄然交融在一起。崔涂的“迢递三巴路,羇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是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凄清的除夕夜景,更渲染落寞情怀。 三、传承节日的重要性及如何传承春节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那如今的我们,该如何对待逐渐淡化的传统节日呢?

  首先由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文化不仅承前,而且启后。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由新旧年交替之际的祭祀神灵、施行巫术,到唐代均有所弱化。如放鞭炮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驱除“年兽”,更多是“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图个热闹罢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以避邪防害,也演变成为“春联对歌民安国泰,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讨吉利的意头。

  每个时代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欢庆节日,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获得的是更多的乐趣。可惜今人还能有“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的感受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许多传统文化已被逐渐遗忘。令国人最为悲痛的是,韩国将端午节作为他们国家的节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如果说传承节日有什么重要性,那从这一点便让我想到一个词——“文化寻根”。优秀的文化就是我们骨子里的“根”春节的古诗有哪些,它是我们精神依托所在,世人总是感觉节日过得乏味无趣,究其根本是失去了文化认同感与历史感。 如此,难道还认为传承文化不重要吗?

  我们又该如何寻求文化的“根本”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呢?就该如唐宋先人那般,首先将优秀的文化代代传下来,再加入新的元素。唐人说“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而宋代发明火药后,极大地改进了之前的爆竹制作方式,有诗证,“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不仅增加了质量,也玩出了许多新花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唐代专门设立了春节的“放假日”,官员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节日的闲暇,增添了年味。

  不论如何,年俗的传承并不是亦步亦趋地重复传统,年味的产生是与春节的广阔时空中个人的体验和创造有关,只要我们肯动手动脑子变花样,便能给传统加入新活力;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消除崇洋情结,便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篇三:春节的诗词有哪些?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于春节的古诗欣赏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