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3 23:51作者:小编人气:
今天是中元节,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估计很多读者还不太了解。
《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值得一读,
推荐给大家,发现节日诗词里的秘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不是触屏设备吗?
《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作者章雪峰,文史作家,历史文献学硕士,专攻唐史,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文不喜刻板,文字轻松幽默,以时人喜闻乐见的笔法书写历史。
该书精美插画,由中国节气申遗画作第一人、《中国诗词大会》御用画师林帝浣倾情创作,超人气历史读物作家刘黎平、超人气历史读物作家忆江南等鼎力推荐。
(《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实拍)
你知道中元节其实就是祭祀祖先的祭日吗?你可能听说过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你知道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勾践、草娥、伍子胥吗?你可能在七夕节这一天见过身边的妹子收到巧克力奶茶玫瑰花,但你知道七夕节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毫无关联吗?
《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由历史畅销书作家章雪峰倾力创作,臻选经典节日诗词,用风趣幽默的小品文讲述诗词创作所处时代的历史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用故事解读诗词,用趣味还原历史,解读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汇集16首跨越时间之河的经典节日诗词,16位诗词大家的千古咏叹。以轻松活泼的笔法为读者读解蕴藏着国学文化的中国古代节日诗词,为读者一边讲述古诗词中的大历史,一边漫谈大历史中的小趣事,文字深入浅出,阅读带入感强。
(插图翻拍)
精彩书摘:
《中元日午》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出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当天的金陵城(今江苏南京),闷热难当。
中午时分,时任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的杨万里,正在金陵官署的书房里,冒暑读书。因为实在太热了,无法专心读书的杨万里突然想起今天是中元节,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中元日午》: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今天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潮湿,火红的太阳好像过了午后就没有移动过一样。在烈日的暴晒之下,天气闷热得宛如进了蒸笼。
蜂出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中元节前后,已经没有什么鲜花开放了,蜜蜂还出来寻花,岂不是要面临断粮的困境?对于搬家的蚂蚁来说,刚刚下的这场雨水,岂不是要迫使它们改变行进路线?
“绝粮道”“遏归师”,都是军事术语。事实上,别看杨万里文人一个,可他也是那个年代颇具军事素养的读书人之一。在写下这首《中元日午》的十年前,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当时正在广东提点刑狱任上的杨万里中元节的古诗,曾亲自提兵平定叛乱,被宋孝宗赵昚点赞“仁者之勇,书生知兵”。所以,他的诗里,偶尔来点军事术语,纯属正常现象。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主要节日风俗以追思先人、祭奠祖先、礼敬亡灵为主。一般情况下,这天正处于三伏天的末伏时段,依然属于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所以,写下《中元日午》时的杨万里,当时就热得不行。
中元节的起源,至少有三种说法。
其一,源于上古的“秋尝祭祖说”。四季享祭,是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的祭祀仪礼。
《春秋繁露》曰:“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灼,秋曰尝,冬曰烝……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礼记·月令》也说孟秋之时,“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中元节所在的七月十五日,已经是立秋节气之后。秋天到来,意味着收获季节的来临。秋天收获之后,以新熟谷物祭祖,正是“秋尝”。时间上、礼仪上的高度重合,使得“秋尝”与中元节祭祖形成一致,成为中元节的主要源头之一。
其二:源于道教三元说。天、地、水,被道教视为养育世间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称为“三元”。《道藏》载:“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
《道经》关于中元节的阐述更加明白:“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也就是说,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天,地官可以让亡灵们回到阳间探亲一次。因此中元节的古诗,后人们需要摆设香案,祭祀祖先,迎接祖宗灵魂返回。
第三种是源于佛教盂兰盆说。据佛经《盂兰盆经》记载,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目睹其母死后堕入“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的饿鬼之道,为救其母,听从佛祖忠告:“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所谓“盂兰盆”,原意是“解倒悬”、解除困苦,后来被解读为盛放花果的盆器。这也是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的原因。
可见,中元节最早起源于上古的“秋尝”祭祖,但并未有固定的日期。到了魏晋时期,佛、道二教为其注入了宗教因素,两教分别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和斋醮仪式,均以祭祖、普度为主题,使得中元节逐渐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最终固定于七月十五日。唐朝中后期,“中元节”已是固定节日名称,成为一个集祭祀祖先、追荐亡灵、宣扬孝道为一体的大型节日。
北宋时期,中元节更受皇帝们重视。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宋会要辑稿》也记载:“建隆六年七月中元节,诏京城张灯三夜。其夕,帝御东华门楼,召近臣宴饮,夜分而罢。”“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阁楼观灯,赐从臣宴饮。”
中元节的节日风俗有:祭祖先、放河灯。
中元节祭祖的当天早上,就要把祖先牌位一一请出,焚香、上供、叩拜,然后在家宴之前,酹酒三巡,以祀祖先。祭祖之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向祖先报告,就是“告秋成”,即报告今年秋季的收成。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说:“中元前一日,即买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如今,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仍可见到人们焚香点烛、拜祭先祖。
中元节所包含的慎终追远的孝悌之道、普度众生的大德善心,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并非全然的封建迷信。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吴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刘丽琴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元节是什么?《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话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