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3 23:55作者:小编人气:
朝花夕拾·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竹石》与另外两首咏物诗《马诗》《石灰吟》一同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且位于两首诗之后。本单元主题为“理想信念”,单元选文着重体现着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以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竹的品格。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基于前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咏物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自主批注阅读学习古诗提供可能。
同时,六年级也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能够较好地共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发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感受咏物诗的三重境界奠定基础。
三、设计理念
悟诗意、明诗志、晓文化,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我首先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整体性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知描写对象“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资料,在落实本单元学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此外,咏物诗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所以,本节课我力图巧妙还原意象,破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揭晓古诗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象,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激励与引导,以读促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循序渐进地发现古诗的“竹格”“人格”与“文格”。
四、教学目标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确竹子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拓展资料,深入理解古诗情感内涵。
3.背诵古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
五、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在回味中梳理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在班级通过释题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又在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共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竹石》,体悟诗情,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7页齐读古诗。
(主板书:竹石、郑燮;副板书:释、读、理、悟)
(二)聚焦诗歌,在诵读理解中感知“竹格”
1.交流“竹格”,指导朗读
师:通过前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竹石》也是一首——(生:咏物诗),要想深入学习咏物诗,体悟诗情,我们首先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笔下的事物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诗中圈出能体现竹子特点的字词,并简单批注你的看法。
【预设1】
生:咬定、不放松——忠贞不渝(相机板书)
师:这个词选得好,“咬”将竹拟人化了,体现了竹根扎入地下的动态感和力量感,这是坚强有力的竹子,请你把竹子的力量读出来。(指导,再找两个读)
【预设2】
生:立根、破岩:——坚韧不拔(相机板书)
师:是啊,竹子柔软的根竟然毫不放松地咬在着贫瘠坚硬的岩石中,这一强一弱的对比,更显竹子的坚韧,请你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指导,男生女生读)
【预设3】
生:千磨万击、坚劲——顽强不屈(相机板书)
师: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是啊!竹不仅仅要经历雨雪风霜的摧残,还要经历严寒到酷暑季节轮转的考验。但是,竹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生存的机会,把这种顽强读出来。(还有谁想读,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预设4】
生:任尔——潇洒豪迈(相机板书)
师:是的,它不似李清照的海棠因“昨夜雨疏风骤”而“绿肥红瘦”,更不像孟浩然的春花因 “夜来风雨”而零落,他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读。
2.方法小结:见物是物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了竹子的特点,其实这也是我们学习咏物诗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物是物。想不想更深入地体悟这首诗?
(三)聚焦背景,在互动讨论中理解“人格”
1.查阅资料,理解诗情
师:语文书上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借助资料理解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提取信息,深入思考,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悟?
生:小组交流。
生:班级交流。
2.方法小结:移情于物
师:借助资料你们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根深层次的领悟了,此刻,我们由物及人,不仅读到了竹子的特点,更读到了作者的心志。这样的写法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此刻我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学习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就是移情于物。
(四)聚焦问题,在拓展学习中感知“文格”
1.启发思考,发现规律
师:还想更深入地体悟咏物诗吗?咏物诗的第三重境界是人物合一,结合诗文与板书猜猜什么是人物合一?
生:诗中写竹的背后,是一个鲜活的人格的闪现。而人格的特质全都融化在竹的意象之中。这是写竹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2.拓展阅读,深挖内涵
师:如果还不太理解也不要紧,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这是郑燮在辞官回乡路所作的。
生:乌纱掷去不为官,能罗萧萧两袖寒。撷__é取一支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师:诗中写到的潇潇也罢,清瘦也罢,秋风也罢,其实都是当时郑板桥心志的真实写照。一肩明月,为生民而清瘦;两袖清风,因百姓才萧萧。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就是人竹合一的典型写照。郑燮爱竹,其实是诗人爱君子也!(板书:君子)
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常引竹自况,他们不仅爱竹子的飒爽英姿,更是爱竹子的铮铮傲骨。如白居易在 《题李次云窗竹》 曾这样说——
生: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师:在洁白的雪里,竹子傲然挺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朴实无华、坚贞不屈的品性使世人为之倾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曾说——
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师:竹子代表着特殊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恰恰代表着诗人刚正不阿的性格。“竹”在汉语的世界里就成了一副清雅的画、一首坚韧的诗、一种不屈不挠的中国文化。带着对这首诗的多重领悟我们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五)总结提升,在梳理中尝试背诵
1.梳理内容,总结方法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词析句,见物是物,了解竹子的品格、通过查阅资料由物及人,移情于物体悟作者的人格,最后我们拓展学习了与竹有关的诗词文化,感受竹人合一的文化品格。
2.升华情感,背诵古诗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更多的咏物诗,把更多的文化精神刻入心间,融入血脉,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最后,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新理解,带着对郑燮崇高敬意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诗。
六、教学反思
之前我也上过古诗教学的公开课,今年毓秀杯通过专家备课与评课指导,我认为我有如下收获:
1. 古诗教学应该按照释题、朗读、理解、悟情、拓展几个环节来启发引导,在此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表达。
2. 教学重点不在总结方法与引入资料,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为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做服务。
3. 教学设计要牢牢把握住课后题和单元目标竹石郑燮带拼音古诗,落实教学重难点。
4. 板书要呈现古诗内容,方法的总结可以呈现在PPT上。
我也有一点困惑,就是关于板书,思来想去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板书,就是如何将板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呢?这是我接下来的教学中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下一个生长点吧!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诗方法自主探究诗意,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2、 补充4首同题诗词,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通过思辨进一步感知、立体感悟诗人的高尚志趣。
3、 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诗方法自主探究诗意,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初晓题画诗
师: 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的人大有人在,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要论数量之多,格调之高,都莫过于清代画家、诗人郑燮,因号板桥,又叫郑板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题画诗,板书课题《竹石》。顾名思义,这是诗人题写在他的画《竹石图》上的一首诗。
二、迁移学法 自读自悟
1、按照我们掌握的学古诗的方法,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讨论。
(1)、读准字音,把这两首诗读通读顺。
(2)、遇到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用笔画下来,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可以联系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3)、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诵读诗文。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哪里不理解,我们来探讨探讨。
预设:读懂了竹石的生长环境 竹石的坚定顽强的精神
预设:答疑解惑:咬定 任
咬定:狠狠地咬住 形容竹根牢牢扎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任:任凭,随便(用组词法、近义词法来解决“任”字的含义)
三、品析关键词,揣摩“竹”意
1、你从哪里读出了竹石的坚定顽强的品质呢?
教学前两句:
(预设: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咬定”一词,表示牢牢扎根,“立根”“破岩”说明它生长环境艰苦至极,能够读出它的顽强品质。)
(1)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出竹石的顽强。(指名读前两句诗,相机指导朗读)
(2)你能给竹子和破岩前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
(3)这样的竹子,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很坚强。
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想象一下,在岩石与岩石细小的缝隙间,一株小小的竹苗,努力的扎根,一次次用力的生长,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教学后两句:
(预设:“千磨万击”说明竹子经历很多次磨难,“任”这个词感受到竹石毫不畏惧)
追问:千磨万击,指的是一千次磨砺,一万次打击吗?
“千”“万”是夸张语,虚指很多,可以说无数次。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用法。如李白笔下借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的写法,形容愁思之长;再如杜甫笔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来形容花儿繁茂,春光烂漫。成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比如:形容有很多话要诉说,可以说——千言万语;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可以说——千军万马
想像一下,竹子可能遇到怎样的折磨击打?读出来,读出竹的不怕任何击打的刚直不屈来(相机指导朗读)
2、《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它带给我们如此的震撼。全班齐读整首诗。
3、这是一篇咏物诗,托物言志手法,我们并不陌生,那么透过文字,你觉得诗人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像竹石一样刚直不阿的人 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人……
或许,当你再一次观赏竹子的时候,会想到一个古老的字——竹,会想到一个刚直的诗人——郑燮,会想到一首厚重的古诗——竹石。全班齐读整首诗。
小结:郑燮晚年的这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所以,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却是——自己的情感。
四、串以“竹”词 走进诗人
郑板桥一生痴爱竹子,不仅写竹入画,画竹传情,更指竹作诗,咏竹言志,堪称古往今来,第一咏竹诗人,可与陶渊明之咏菊相提并论。他的咏竹之诗,多与他的从政经历有关,请同学们根据资料包中的材料,自学下面这四首诗,感受诗人对竹的那份痴爱。
1、小组合作学习咏竹诗一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郑燮早年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在潍县知县任上,他曾写下这样的一首咏竹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后来,因为在饥荒年岁擅自开仓赈灾,郑燮得罪了潍县当地豪绅和上司,获罪罢官。临行前,县里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当即画了一幅墨竹图并题诗留赠竹石郑燮带拼音古诗,以明心迹。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náng tuó)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释:囊橐(náng tuó):袋子,这里指行李财物。
对于恶势力,诗人刚直不阿、宁折不弯,无惧无畏,在一首《题画》诗中,他托物言志,发出了豪迈的战斗宣言:
秋风昨夜渡潇湘,斛石穿林惯作狂。
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另一方面,诗人也自甘淡泊,决心像竹子那样,自我激励,绝不攀附权贵。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cuán)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lio)蜂与碟。
晚年,他曾用一首诗总结了自己画竹的经历: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rng)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2、交流汇报:你读懂了什么(开放题,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郑板桥的咏竹诗意境隽永,既有深刻的哲理性,又饱含诗人炽热的情感。尽管隔着两百多年的光阴,品读他的这些诗作,我们依然能够体会诗人落笔那一刻的感悟,理解蕴藏其间的那一份爱憎与坚持。
五、回归生活,引发“竹”思
1、图说国人对“四君子”的爱。
(解说词)竹同梅、兰、菊合成“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成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出示图片),明代黄凤池有《梅竹兰菊四谱》。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你看,人们对“竹”多么情有独钟!
2、师:学习至此,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竹、赞美竹吗?
师:是啊,“竹”在汉语的世界里就成了一副清雅的画、一首坚韧的诗、一种不屈不挠的中国文化。
六、学法总结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以竹为媒,穿越古今,更加立体地了解了诗人郑板桥。或许今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以李白的生平为序,透过诗词,串起诗仙的恣意人生。我们还可以,以空间为序,沿着他们拜访过的每一个地点,品读大诗人杜甫、苏轼留下的每一个诗篇,一起咏叹唐诗宋词的美好,一起回忆千年的过往。下课!
部编版竹石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31193字。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一等奖》: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①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②描述反射弧的结构。③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④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 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2. 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3.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部编版竹石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