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赏析分类
热门标签:

赏析

最新标签:

赏析

本雅明:哀悼一位诗人,最好的办法是为他写诗

日期:2022/11/23 23:59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瓦尔特·本雅明,这位用诗意的文笔创作哲学论文的思想家,原来确实写过诗歌。随着《十四行诗》中译本的出版,本雅明作为诗人的身份被重新发掘。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文本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质量。  今天分享的书评,将会为大家详细拆解本雅明“悼亡十四行诗”的第五十一首,展现它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魅力。  《十四行诗》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凡柯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

  瓦尔特·本雅明,这位用诗意的文笔创作哲学论文的思想家,原来确实写过诗歌。随着《十四行诗》中译本的出版,本雅明作为诗人的身份被重新发掘。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文本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质量。

  今天分享的书评,将会为大家详细拆解本雅明“悼亡十四行诗”的第五十一首,展现它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魅力。

  《十四行诗》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凡柯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 记忆的角落

  一首指向哀思的“元诗歌”:悼亡诗第五十一首

  一位优秀的诗人,必然对语言非常敏感。诗人在语言中表达自己,却也被语言的规则束缚自己。一面是急于倾诉的激情,另一面是传情达意的要求,两种相反的关怀之间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张力。有时,这会摧毁诗人的创作力,但也有时,这种张力本身会成为新的、更高级的创作动因。本雅明作为语言大师,在第五十一首悼亡十四行诗中,诗性地融合了浓烈的哀思与冲破形式束缚的欲望,用悼亡诗的形式反思诗歌本身,以诗歌的自我指涉把悼亡之情推上了更为古典的艺术祭坛,以此缅怀他的诗歌缪斯、早逝的诗歌天才——弗里茨·海因勒。

  本雅明和他的《十四

  何等贫瘠,累积的哀诗韵律稀少何等无情,商籁的格式将我捆绑灵魂用何种方式将他寻找我脑中只剩一个隐喻要讲

  这两句诗节将我带入地府如山谷间蜿蜒的小径羊肠俄耳甫斯的探寻也近乎实现这是哈德斯府上的林中之路

  他如此急切地恳求冥王[1]冥王带着忠告将妻返还此路虽短,却实为重要

  神秘的箴言依然藏于诗行正如她悄然跟随于他身后,消逝由他的目光,由诗行最末的韵脚

  注[1]:原文为,指神话中俄耳甫斯的妻子欧律狄克,冥王让求妻的俄耳甫斯引 领妻子穿过冥府,途中切勿回头,路尽处俄耳甫斯忍不住回头确认妻子是否还在身后, 妻子遂化为石头。

  刚一开篇,作为诗人的本雅明就直白地哀叹了自己的语言。十四行诗对押韵、音步等有着严格的要求,诗人必须不断裁剪语言,筛选词汇,才能把自身的激情塞进格律的条条框框里。在创作了五十首形式亦步亦趋、规整得近乎古板的作品之后,本雅明终于在第五十一首这里,遭遇了一种强烈的词穷之感。

  所谓词穷,必然同时包含诗人经验的两个维度。一方面自然是字面上的,诗人的语汇库已近干涸。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诗人内心依然燃烧着炽烈的表达之激情。词穷不是他不再表达,而是太需要表达,却无法找寻语言的出口,因而情感郁积。表达的激情,和无法表达的愤懑,在这里融为一体。本雅明在此时的经验,必然是对于悼亡对象——弗里茨·海因勒——的追思之情如此强烈诗的押韵规则,以至于他必须体验词穷所包含的双向挣扎。这就将他推向了语言的边界。

  结果是,清晰的语言消失了。诗人的脑中,只剩下了一个“隐喻”,将读者引向一段古希腊神话。虽然晚期本雅明会在写作中“鸡贼”地正话反说诗的押韵规则,“任性”地颠倒神话的意义作为自己讽喻的内容,但是纵观整本《十四行诗》,二十多岁的本雅明还是非常诚恳的,不仅忠于自己的感情,也忠实于自己引用的素材。这不是一幅单纯的思想图像,而是借由神话情节对自身愁绪的捕捉。

  俄耳甫斯的神话,本身也是一段悲壮却矛盾的故事。俄耳甫斯的妻子欧律狄刻撒手人寰,令他哀恸不已。于是他兀自闯入冥府,凭借自己身为缪斯之子的才华,在冥王面前演奏了最动听的音乐,终于打动冥王,答应他把妻子带回人间。然而,冥王也有一句忠告:在离开冥府之前,切不可回头观望身后的妻子。俄耳甫斯就这样领着妻子穿过了冥府,一路没有回头,直到他们已经在前方看到了人间的光亮。此时,俄耳甫斯没有忍住,只想看看妻子是否跟上了。就这一回头,妻子立刻变成石头,永远留在了冥河岸边。

  本雅明在诗中引用俄耳甫斯的故事,为亡友招魂的心思不言而喻。虽然本雅明不是俄耳甫斯,但他的诗才能否令他穿越冥府,就算救不出海因勒,哪怕再看他一眼也好?——这又是本雅明与海因勒鲜明性格差异的体现。海因勒正因为刚毅坚定,才会在大战爆发时立刻赴死,以最决绝的方式向时代抗议。而充满了土星气质的本雅明,不仅面对世界大战毫无作为(除了逃避兵役),甚至在亡友面前也没有实质性行动。本雅明还能做什么?俄耳甫斯的形象,恰恰表现了本雅明的无可奈何。除了寄希望于艺术,用如歌的文字探向冥府,他这样一位生者,已再无可能接近海因勒。作诗,成了本雅明仅有可能的行动。

  然而,俄耳甫斯神话的另一面也在强力地冲击着读者:作诗,可能是本雅明最为有力的悼念行动。诚然,俄耳甫斯没能将亡妻带回人间,可他这趟冥府之旅,真的全然失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展现了艺术的力量。正是艺术,让他成功地改变了死亡主宰的心意,成功地把妻子从冥府最深处带了出来——然后留在了冥河岸边。亡妻的石像,从此在冥河岸边永恒矗立,成了爱情的丰碑,更是艺术的丰碑。莎士比亚在他著名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就已经声明,诗歌才是美人不朽的真正原因。同样地,如果没有本雅明的《十四行诗》,弗里茨·海因勒的名字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文学史中。本雅明无法让海因勒复活,但他让后人看见了海因勒的石像:他是海因勒的俄耳甫斯。

  青年时期的本雅明

  第五十一首十四行并没有(当然也不需要)详细交代神话的情节,在第三诗节末尾,在那句不祥的“实为重要”之后,本雅明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停顿,准备迎接更加意味深长的结尾。神话的情节,神话的内涵,神话本身的隐喻,都在这一停顿中,为读者打开了思考的空间,让读者自行步入那个黑暗的世界。而这个停顿,恰又契合了十四行诗的形式要求——在诗末转折升华。

  古典式的审美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本雅明在不断吐露自己感情的同时,依然对自身更柔软、更危险的部分保持警觉。某种意义上,他说出的这些话,竟像是对本雅明最纯粹内心——赋予他最炽烈表达欲的核心冲动——的遮蔽和掩藏。这也是他必须使用隐喻的原因:“神秘的箴言依然藏于诗行/正如她悄然跟随于他身后……”本雅明最多只会引导读者,将目光投向何方。

  这个地方是诗歌的最后一句,也是呼应了诗歌开篇的一句。这个地方是语言的地平线,是人们越追逐、越远离的世界。这条线的命运,就是消逝。也是在这最后一句,这个无比巧妙的介宾结构提醒着我们消逝的地方。那个方向,是两个同位语并置的地方,是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地方,是哀悼者的真心、表达者的冲动、诗作者的挣扎共同交汇的地方。情绪和语言在诗末共同消隐,留下了一首圆融的作品,一部成型的死者石膏脸模。

  这是怎样真挚、怎样有血有肉的本雅明啊!我们当然承认他深邃的思想和批判的灵光,但作为诗人的本雅明,是真正能够令人动容的本雅明。当后世读者像他望着海因勒那样望着他的时候,也许他在《单行道》里的这段话,正好能够作为我们的隐喻,让我们轻轻叹下一口气,然后合上书页,安全地远离他:

  “告别的人是多么容易地被爱啊!因为受到从船上或者从火车窗口向这边匆匆挥动的条状 织物的滋养,火焰在为即将离去的人更纯洁地燃烧。距离像色素一样渗入正在消失的人 并用柔和的炽热将他浸透。

  《十四行诗》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凡柯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 记忆的角落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雅明:哀悼一位诗人,最好的办法是为他写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