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06:33作者:小编人气:
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大家都知道,他出身贫苦,文化水平不高。
后来朱元璋从军发迹后,开始读书学习,“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元化自然”。
这其中,他对诗有独特的爱好,喜欢读诗,喜欢品鉴,也喜欢自己写诗,留下了不少诗作。
明朝人的文人笔记中记载有不少朱元璋与诗有关的故事,十分有意思。
一、爱读史、品诗
刘伯温第一次见朱元璋时,朱元璋正在吃饭。
朱元璋问刘伯温“能诗乎?”刘伯温答道:“儒者末事,何谓不能。”
于是朱元璋“指所用斑竹箸使赋之”,让刘伯温以筷子为题赋诗一首。
这样的问题对刘伯温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于是他应声而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朱元璋听了这两句,“颦蹙”,不满意道:“秀才气味。”
要说朱元璋还是懂诗的,这两句的确没有气势。
刘伯温也是有意如此,一句“未也”后继续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
听到这句,朱元璋“大悦,以为相见晚。”
传说中老神仙一般的刘伯温就以这首诗赢得的朱元璋的信任。
谁能想到朱元璋以诗来“面试”刘伯温,想象中的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纵谈天下形势,指点江山的景像的。
在朱元璋征讨伪汉陈友谅期间,朱元璋“谒长沙吴文王庙”,看见“壁间《题竹》诗”,诗道:“幽人无俗怀,写此苍龙骨。九天风雨来,飞腾作灵物。”
朱元璋见到此诗后,“鉴赏久之”。这相当于高考古诗鉴赏的题目,鉴赏古诗,那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
鉴赏良久后,朱元璋得知此诗是“里墟中儒生胡闰”所写,便记住了胡闰的名字。
朱元璋称帝后,有人推荐胡闰做官,朱元璋看到他的名字一下子就想起他是“此题诗鄱阳庙壁者也”,于是“授督府经历”。胡闰后来死于靖难之役。
从鉴赏胡闰的诗,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是爱诗的,且会品诗。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称得上是他事业的转折点,他常引以为傲。明初,很多诗人游览鄱阳湖也都会以此为题,歌咏一番。
诗人顾禄,“善诗歌”,写过一首《过鄱阳湖》,其中有一句:“放歌今日容豪客,破敌当年想至尊。”
鄱阳湖大战
不知怎的,这诗就传入了宫中,朱元璋听后很喜欢,“命尽进其作”,要顾禄把创作的诗文都呈上来,他要“鉴赏”一番。顾禄不敢怠慢,急忙献上。
有大臣在便殿看到朱元璋的御案有“禄诗数帙”,可见朱元璋的确是经常翻看顾禄之诗的,“盖深喜之也”。
二、爱写诗
朱元璋自己作诗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朱元璋有一首著名的《咏菊》诗:
“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此诗还有另一个版本: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霸气是这诗最大的亮点。
你不要以为朱元璋只会作这类有些粗犷的诗。
朱元璋称王时,“初置翰林院”,任命陶安为翰林学士,朱元璋御赐陶安一副对联: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这个对联对仗气味工整,你可能认为,这是他找人代笔的,那我们再看看朱元璋的其他诗文。
朱元璋“征伪汉至潇湘”,诗兴大发,赋诗《征陈至潇湘》一首:
“马渡溪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至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你能看出这首诗是朱元璋写的吗?
如果你以为他是大老粗,对不起,你已经被大老粗无情“碾压”了。
朱元璋的这首诗,真的是“雄浑如元化自然”了。
洪武四年,刘伯温辞官,朱元璋以一首《赠刘伯温》为刘伯温送行。
“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
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这首诗末尾两句“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最具才情,风华无比,使得此诗一跃而立于佳作行列。
明代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记载道,“洪武八年秋八月甲午,上览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赋》言不契道,乃亲更为之,赋成,召禁林群臣观之。”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同时要求“卿等亦各撰赋以进”,大臣不敢怠慢八至诗,“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铺叙成章,诣东黄阁,次第投献,上皆亲览焉,复品评于其间。”
朱元璋敢和宋濂等大学问家比比诗赋,还能“品评”,自己要有两把刷子才行。
品诗和品尝酒菜之后,朱元璋一时兴起技痒,对宋濂说:“朕亦为卿赋醉歌。”
很快“二奉御捧黄绫案进”,只见朱元璋“挥翰如飞,须臾成楚辞一章”,辞曰:
“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臣兮举觞。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
能写律诗赋,能写赋,又能作楚辞,朱元璋不但有风雅的一面,还有风雅的功力。
三、因诗杀人
朱元璋对诗的了解或喜爱,有时候后会出人命的。
诗人邓伯言擅长作诗,曾有《游玉笥山》一诗,其中一联为:“洞天明月一双鹤,涧水碧桃千树花。”
宋濂“见而爱之,乃以诗人荐入京”,廷试诗题为《钟山晓寒》。邓伯言很快写就,呈给朱元璋御览。
朱元璋读到其中的“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两句时,十分喜爱,忍不住“以御手拍案诵之”。
朱元璋这一拍案,让正“俯伏墀下”的邓伯言误以为皇帝发怒了,结果“惊死”过去。邓伯言竟然被吓昏过去,被“扶出东华门始苏”。
第二日,朱元璋给他授官,邓伯言可不敢接受,“以老疾辞,放归山”。
邓伯言“误疑天怒,遂惊死”,可不仅仅是因为他胆子小。当时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设锦衣卫监察百官,还时常弄出文字狱。
大臣钱宰“被征至京,同诸儒修纂《尚书》,会选《孟子节文》”,一日他在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志,睡到人间饭熟时。”
结果,秘密监督他的人将情况告知朱元璋,第二日朝会朱元璋对钱宰说道:“昨日好诗。然曷尝‘嫌’汝?何不用‘忧’字。”
虽然这个故事立意是在于敲打钱宰等人,“宰等惊悚谢罪”,但是朱元璋将“嫌”之改为“忧”字,使得诗意陡然一变,也是不错的。
钱宰最终被遣还回家。
和邓伯言钱宰相比,张尚礼就倒霉了,他丢了性命。
宫怨诗是历代诗人乐于着笔的一个题材,自汉代以来,诗人们以宫女幽怨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宫怨诗。但张尚礼因为一首宫怨诗被朱元璋处死。
张尚礼的《宫怨》诗云:“庭院沉沉昼漏清,闲门春草共愁生。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
明太祖听闻后,不免鉴赏一番,认为张尚礼“能摹写宫阃(后宫嫔妃)心事”,将其“下蚕室死。”
四、明人对太祖诗的“称颂”
身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明代人对朱元璋的诗文是“一致好评”。
宋濂说朱元璋的诗“真是天下之神物,宇宙之至文”。
宋濂更是称赞朱元璋写诗,是“仰瞻挥洒之际,思若渊泉,顷刻之间,烟云盈纸,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跪捧而观,殷彝周鼎,未足喻其古也;太山乔岳,未足喻其高也;风霆流行,未足喻其变也。”
不愧是大文学家、“一代文宗”,宋濂这马屁一般人都拍不出来。
同样是“一代文宗”的刘伯温八至诗,他的评价就不想宋濂那样露骨了:
“于万几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
朱元璋的诗,既有“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这样的打油诗。
也有“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雷鸣甲冑乾坤静,风动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真有种,穴中蝼蚁竟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听伯劳”这样兼具意境格律和气势之美的上乘之作。
朱元璋的诗既有俚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不加雕琢,浑然天成,在历代帝王中也是独一份。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朱元璋与诗:宋濂为何称朱元璋诗“是天下之神物,宇宙之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