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赏析分类
热门标签:

赏析

最新标签:

赏析

沉郁顿挫——杜子美

日期:2022/11/25 06:34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唐诗的国度里群星灿烂,孟浩然闲淡冲旷,王维明丽秀雅,岑参豪迈奇峭,白居易平易流畅,韩愈奇崛壮伟,柳宗元峻洁精深,杜牧俊秀潇洒,李商隐浓丽蕴藉,李白更是星悬日揭光映万代,他们都是诗国耸入云霄的高峰,在诗国的天空光彩夺目。然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才有所偏,集诗歌大成的诗人唯有杜甫。——戴建业  提起杜甫,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眉头紧锁?忧国忧民?总之,大概就...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唐诗的国度里群星灿烂,孟浩然闲淡冲旷,王维明丽秀雅,岑参豪迈奇峭,白居易平易流畅,韩愈奇崛壮伟,柳宗元峻洁精深,杜牧俊秀潇洒,李商隐浓丽蕴藉,李白更是星悬日揭光映万代,他们都是诗国耸入云霄的高峰,在诗国的天空光彩夺目。然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才有所偏,集诗歌大成的诗人唯有杜甫。——戴建业

  提起杜甫,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眉头紧锁?忧国忧民?总之,大概就是中学课本里的这张配图吧?

  其实,杜甫也有他年少轻狂、豪气干云、狂放不羁的一面。“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这些诗句都展示了杜甫自信满满、豪气干云的一面。

  所以,杜甫可以是这样的:

  可以是这样的:

  也可以是这样的...

  当然,毋庸置疑,经历过安史之乱、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生命的主色调还是忧国忧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过,如果我们只从这一个角度看杜甫,那么他是扁平的,而不够立体、丰满、完整。不如,沿着杜甫的生活轨迹去鉴赏他的诗,去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吧!

  ps: 本文一万字,答应我一定要看完,这次看不完,点个收藏继续看,也不要忘记顺手点个赞噢~✌

  杜甫,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是杜审言。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修文馆直学士,诗写得不错,但他的自信程度是无人可比。他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就是我的文笔足以让屈原、宋玉给我做跟班;“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我的书法足以让王羲之向我俯首称臣。书香门第之家,这让杜甫非常自豪,在《宗武生日》一诗中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希望后代也能写一手好诗。只可惜,写诗这种东西是遗传不来的。

  要了解杜甫的青年生活,我们可以从他的自传诗《壮游》切入。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杜甫说自己十四五岁便登上了文坛,名流崔尚和魏启心都把杜甫视作当世的班固和扬雄(杜甫后来也认为自己可以与扬雄比肩,“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七岁吟咏凤凰,九岁书法初成。

  ps: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但人家杜甫七岁咏的是凤凰,两相对比,骆宾王可能要自惭形秽。

  谈完小时候的才气,再说自己的为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杜甫说自己性格豪爽爱喝酒,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看不起同辈之人,结交的朋友都是比他年长之人。怪不得杜甫和李白能玩到一块去,原来两个人都是豪爽嗜酒之人。再来一句“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彻底展现了杜甫的年少轻狂。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杜甫说自己年少漫游吴越之时,到了苏州姑苏台,已经把东渡的船准备好了,但最终没有成行,一直遗憾没有去过日本(注:古人认为日出于扶桑,这里指日本)。

  接下来一直到“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两句都是写二十岁左右的吴越之游。20多岁的杜甫,看到吴越美女,自是脸红心跳,一直到他老了写这首自传诗时依然“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游过吴越,24岁的杜甫开始启程回乡,参加科举。他依旧是牛气冲天,“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自比于屈原、贾谊,丝毫不把曹植、刘桢(建安七子之一)放在眼里。“忤下考功第”,可惜第一次科举名落孙山,可是杜甫并无半点气馁,“独辞京尹堂”。

  一直到“忽如携葛强”一句,都是写杜甫离开京城后的齐赵之游。我们看到了杜甫当年的清狂豪兴,见识了他当年呼鹰逐兽驰马引弓的英姿,对杜甫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杜甫从二十四岁到二十九岁,也就是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在齐赵连续游了六年。回到洛阳三年后,天宝三载(744年),又陪李白到王屋山访道士,在梁宋一带又遇上高适,三人一起在河南、山东等地求仙访道,天宝四载杜甫再游齐越,并与李白再次相逢。前前后后在齐、赵、鲁等地“快意八九年”,天宝五载他独上长安,便是所谓“西归到咸阳”。

  读完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不是对杜甫有了更多的了解呢?

  在齐赵之地壮游期间,杜甫曾到过泰山,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美景如何呢?只见整个齐鲁大地都被其笼罩。大自然神奇秀丽,造化出这奇绝高耸的泰山,山南山北竟分割了黄昏与晨晓。这里是夸张浪漫的手法,形容泰山之高,把山南的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山北仿佛处在黄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远望泰山,层层叠叠的白云使心胸开阔,极力睁大眼睛看飞鸟归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要登上顶峰,俯瞰群山,壮志凌云。

  那时的杜甫似乎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这首五言古诗将青年杜甫的豪情万丈展现地淋漓尽致。

  《房兵曹胡马》、《病马》

  大多数人对杜甫的印象,都定格为深沉、郁闷、忠厚,对弱者的苦难充满怜悯和同情。其实,年轻时的杜甫激荡着英雄主义激情,他崇尚卓越、强悍、威猛,厌恶懦弱、平庸、愚昧。这首豪放遒劲的《房兵曹胡马》写于杜甫漫游齐赵之间。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之所以提这首诗,是为了和杜甫晚年所作的《病马》做对比: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和《房兵曹胡马》同一时期所作的,还有一首《画鹰》,里面有一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说明杜甫彼时是讨厌平庸的。然而对比《房兵曹胡马》和《病马》,从“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到“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从“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到“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可以体会杜甫的心态转变——从讨厌平庸到同情平凡。

  在晚年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已实现了对早年英雄主义的超越。但是,他若没有早年的那种英雄主义激情和强悍博大,恐怕也承受不了人生中纷至沓来的苦难。

  第二次漫游之后,杜甫回到洛阳,在首阳山下好好读了几年书。杜甫是很喜欢首阳山的,因为杜甫的先祖杜预、祖父杜审言都葬在那里。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杜甫说“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后来杜甫客死湖南,其孙承他遗志,在他死后四十三年,不远千里迁葬他于首阳山下。

  《赠李白》

  说回天宝年间,天宝三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来到洛阳。李杜二人第一次相见,杜甫对李白十分钦慕,当即决定随李白一起求仙访道。二人游荡了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在山东又吸纳了新成员——高适。三个人从天宝三年夏天流浪到秋天,却连仙草、仙丹的影子都没见到。沉稳持重的杜甫忍不住了,给李白写了一首诗《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的内容很好理解,劝李白要脚踏实地,不要“痛饮狂歌空度日”。但是不“痛饮狂歌”那还是李白吗?杜甫、高适相继辞别后,李白继续寻找,后来在紫极宫受箓成为道士。

  天宝四载,李杜二人又在山东一带相遇,离别之际两人互赠诗篇,杜甫对李白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对杜甫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后来杜甫又写了很多首诗想念李白,但二人之后再也没有碰面。

  《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期间,李白长于巴蜀之地嘛,他希望李白“头白好归来”回到故里,说不定二人还可以把酒言欢。“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大概是对李白一生最好的总结了。李白有杜甫这么一个好兄弟兼小迷弟,也是非常幸运了。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天宝六载,杜甫回到长安继续科考,但“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仕途失意,生活贫困。期间,有一首干谒诗写得非常好——《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说一下“王翰愿卜邻”这半句,它是反写。原故事是王翰名气很大,杜华的母亲对杜华说“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瀚为邻”。杜甫这里是说自己的名气大得很,王翰都要反过来争着和我做邻居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杜甫没有因为有求于人就唯唯诺诺,而是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我虽如此大才,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究其原因,就是“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没有人赏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如果再没有人重用我,我可能就心灰意冷离去了,“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官定后戏赠》

  杜甫终究还是没有离去,他在天宝九载冬天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但仍然久久没有得到官职。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县尉。杜甫没有去上任,后来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接受这个官职后,杜甫写了首自嘲的诗——《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我不去做河西县尉,是因为不想一把年纪还要折腰侍奉长官。我不喜欢长途跋涉去上任,在京城待在率府岂不逍遥自在?喝酒这个喜好需要一点微薄的俸禄支持,我正好借着酒劲讴歌当今开明的时代。我不想归隐,可现实却如此残酷,我只能回首(风干眼泪)。

  同年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看望妻、子。谁知“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悲愤的杜甫结合十年旅居长安的生活以及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传唱至今。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三月,时值暮春,杜甫触景伤怀,创作了《春望》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一句“国破山河在”点出了全诗的家国情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仅仅联系起来。此时杜甫45岁,已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不仅是满头白发,其实连白发也没留下几根,甚至梳不起髻、插不了簪子。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杜甫到了凤翔,虽然“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但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

  《曲江二首》

  五月,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但他很快因为营救房绾被贬。同年九月,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继续做左拾遗。但他非常不得志,郁郁寡欢。《曲江二首》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一片花飞意味着春天的即将离去,此刻风中飘舞的万点残花真是愁煞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即使身体不好,还是要花前饮酒,抓住这花开的最后时光。后来南唐词人冯正中写“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想必与杜甫有同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我好像参透了人生须及时行乐的道理,何苦用浮名为难自己呢?

  杜甫说自己不要浮名,可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从未变过。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每天下朝回来都去典当春衣,换来酒钱去曲江畔买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头的春景多么闲适宁静,就让我暂时沉溺在这美景中,莫负春光。

  虽写美景,但包含着浓浓的不甘和无奈,从反面道出杜甫的郁闷。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758年底,杜甫到洛阳探亲。759年三月,唐军在邺城之战中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满目疮痍,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放弃在华州的官职,到秦州投奔亲戚。《月夜忆舍弟》创作于这一时期,其中有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广为流传。尤其“月是故乡明”一句无理却有情。

  后来杜甫带着家眷,辗转到了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后人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遂称杜甫为“杜工部”。

  在成都的两三年时间,大概是杜甫中晚年最安定的时光了。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也变得柔和起来,以《春夜喜雨》、《江村》、《客至》这三首为例吧。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的“锦官城”指成都;蜀锦闻名天下,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设“锦官”管理蜀锦的织造,于是成都得名“锦官城”(或“锦城”)

  《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七律首句押韵,一个“抱”字盘活了首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自然景色闲适优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家人妻子其乐融融。杜甫的满足和欣然跃然纸上。

  《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的这个破草屋,日日有鸥鸟飞来,但许久没有客人来访,草门今天第一次敞开迎接客人。家里离集市比较远,没有好酒好菜,只有些粗茶淡饭、浑酒旧醅。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邻居家的老翁喊过来一同喝酒畅饮。

  这一阶段的杜甫也没有完全沉浸在天伦之乐中,许多诗歌仍表露出他忧国忧民的思绪。 家里茅屋被秋风刮破以致全家遭雨淋,这段痛苦经历让他进一步联想到天下受苦受冻的广大人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歌行体古诗前面很大一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讲述自家茅屋被吹破、小孩子们欺我老无力、屋漏偏逢连夜雨、家人挨淋受冻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到“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情绪突然变得激越轩昂,直抒忧民之情。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注: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总结杜甫的风格。“沉郁”不难理解,而“顿挫”,既指诗歌的音调、音节高低抑扬,急速变化;同时也指诗歌感情的在激昂与低沉的转换。从音调的角度去分析“顿挫”,需要对平仄、用韵等格律知识有所了解;但我们仍可以从情绪变换的角度去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严武应诏还朝后,成都武将作乱,杜甫避难梓州。763年,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杜甫听说后喜极而泣,写下了不朽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情感奔放,直抒胸臆,毫无杜甫“沉郁顿挫”之诗风,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对于首联和尾联不做要求,以便于破题和最后情感的抒发。而这首七律尾联依然对仗工整,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作结但并不突兀,因为情感已然浸透了整首诗。

  严武回成都后不久患病去世,蜀中大乱,杜甫于765年离蜀,一路漂泊流浪,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他在夔州一待就是两年。

  杜甫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在晚年达到了诗歌创作高峰。在夔州的不到两年时间里,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名作《秋兴八首》、《登高》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秋兴八首》写得非常好,结构严密,八首诗既是一个整体,拆开来看每首也都是好诗。前四首主要写杜甫当前所见,是从傍晚写到夜晚,再到第二天清晨。第四首最后说“故国平居有所思”,引出后四首所思的内容。后四首则主要通过怀念大唐盛世之景,与现实之景作对比,来表达痛惜之情。我们可以把这八首诗看作大唐盛世的一曲深情挽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人,都认为这首诗是古今七律第一。下面来试着赏析一下吧。

  律诗一般只对颔联和颈联;但这首《登高》四联全对,其中首联还句内自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风急”二字引领首联和颔联。因为风急,吹散了云,显得天格外高远;因为风急,吹走了尘灰,所以“渚清沙白”;因为风急,吹得落叶飒飒,萧萧而下。这四句勾勒了一幅大气而悲凉的图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情感凝重且丰富。“万里”,一个人离家万里,还恰逢秋天,刚好又心情不好,是“悲秋”,不像刘禹锡那样“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就难上加难。除此之外,一个“常”字点明常年流浪在外不得归家,悲凉更甚。“百年”指人的一生;一生多病多灾,此刻拖着病体独自登高,眼中是落叶、飞鸟,耳中是落叶飒飒、猿声哀鸣,悲凉满溢心中。这十四个字,差不多讲述了人生所有的悲惨,而这一切悲惨,都被杜甫遇上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这一切的苦难早已让鬓发霜白,实际上,杜甫早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此刻的他不知还剩下多少头发。“潦倒新停浊酒杯”,想象一下,杜甫面容憔悴,刚刚放下手中的浊酒杯,“浊酒”意味着喝不起清酒,暗示了生活的艰难;你看李白永远都是“金樽清酒斗十千”。他为什么放下酒杯呢?可能是因为身体多病;可能是因为高处风急。他放下酒杯之后呢?可能依旧眺望,回环接上了首联,依旧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一片景色;也可能是独自扶着墙壁慢慢走下高台。无论哪种,沉郁悲凉之气都挥之不去。

  《登岳阳楼》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栏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坼”,写洞庭湖之阔大,仿佛延伸开去,将吴楚两地分隔开来;“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水之力量,仿佛托住了整个乾坤,日夜不停。

  本是雄阔之景,到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情感急转直下,没有亲朋好友的消息,只有孤身一人、一叶小舟在这洞庭湖边。“戎马关山北”,吐蕃还在侵扰边境,烽火燃烧,而我又老又病,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凭轩涕泗流”。

  此刻回过头来看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和“今”轻飘飘的两个字,它们之间却不知包含了多少苦痛。昔日是年少清狂,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盛唐气象;今日是年老多病,是“左臂偏枯右耳聋”,是举目破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本该开心,今昔对比,只觉心酸更甚。

  《江南逢李龟年》

  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流落潭州(长沙),暮春时节遇到了同样飘零于江、潭的、宫廷音乐家李龟年。回想往昔盛世,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它情感浓重却蕴藉。它不是把厚重的情感端送过来,而是留下一句轻飘飘的“落花时节又逢君”,让人细细品咂。

  如果不结合时代背景,这首诗读来完全没有意思:昔年曾经在岐王府邸见过你几次,也在崔涤家中听到过你的歌声。正值江南风景秀丽之时,恰巧在落花时节又和你相逢。

  但是结合杜甫的经历和当时的环境,“落花时节又逢君”实乃绝唱,写物是人非之情的诗句,无出其右。

  我此刻是年老多病,“左臂偏枯右耳聋”;你也是穷困潦倒流落此地。暮春时节,我们在不经意间在江南的一条小巷子里相遇。相对无言,良久,相视一笑,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不必问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盛唐之音早已远去,你我所面对的才是现实。拂去头上和衣上的落花,继续各自启程。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逝世于湖南,时年59岁。

  后来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给杜甫颁发了“诗歌最高成就奖”,说他上承《诗经》,下括沈宋,是诗歌集大成者: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以我浅薄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储备,我比较认同元稹的评价。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许多人也有不同看法,这没有关系。但杜甫一直秉承着儒家的济世之心,“贫贱不能移”,只此一点,已然令人敬佩。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沉郁顿挫——杜子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