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06:44作者:小编人气:
总编辑寿勤泽推荐语
我社图书《老祖宗说节令》出版问世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中国节令之美,在这本书中有着全方位的解读。今逢小满,刊发这篇短文,以飨读者诸君。
小满,一个很有意味的节气名称,它指的是我国的夏熟作物自南而北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尚不能收割。不过,丰收已在望,喜悦已在心头微漾。名之曰“小满”,大约是指大圆满、大完满之前奏吧,透着睿智和淡定,这是东方人的智慧——我们中国人讲究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也许正因如此,所以二十四节气里有小雪、大雪,小暑、大暑,但小满之外却没有大满吧。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为每年 5 月 20 日或 21 日太阳到达黄经 60°时。古时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每年小满后,苦菜已枝繁叶茂,而一些枝条柔软又不喜光的草类植物因为光照日渐强烈而慢慢枯靡。每年的这个时候,百谷成熟,对于小麦而言,已经是成熟的“秋天”了。
农谚有云“小满小满,麦粒渐满”“麦到小满日夜黄”,说的就是小满时节麦子灌浆的物候现象,而“小满麦渐黄,夏至稻花香”道的则是小满之后丰收在即的情景。
小满时,历史上还有一个与农事相关的习俗叫做“祭三车”,三车即水车、牛车和丝车。在老百姓心目中,“满”指代雨水丰沛的程度,而小满正是江南地区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重要时节。如若田里蓄水不满,则田坎干裂,无法插秧,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收成。故而干旱的年份,人们往往要早做打算,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
另外,小满也是江南蚕乡的妇女们最忙碌的日子,因为“小满见新茧”嘛。民间传说小满这一天是蚕神的诞辰,在江南地区栽桑养蚕又是农民的传统副业。浑身是宝的家蚕为农民的生活带去了富庶与安乐。故而每年小满,在养蚕业十分兴旺的江南地区,百姓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恩,便用丝绸民俗填满了这一天。
清道光七年 (1827),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还特别在祠内搭建了戏楼,开辟了能容纳万人同时观戏的石板广场。每年小满前后三天,丝业公所都会出资邀请各戏班登台唱戏。只是演的戏目有些忌讳,但凡演的戏不能有私生子及死人的情节,因为“私”和“死”都与“丝”谐音,故而每一出戏都是经过反复斟酌、考量的吉庆戏。
在民间,不仅立夏要吃三鲜,小满也有三鲜:黄瓜、樱桃和蒜薹。所谓“樱桃十八天”,就是指从立夏吃到小满,那莹润剔透、味美形娇的小果子就要落市了——严冬也能买到的身价高昂的“车厘子”,即便再个大色艳,哪里能够和阳春四月水灵灵的樱桃相媲美呢?
南方地区有农谚云:“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指的是如小满时雨水不充足,那么芒种就无法栽插水稻了。芒种在每年的 6 月 5 日或 6 日,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芒种的“芒”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可以收获,而“种”则是指谷黍类作物开始播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谐音“忙种”,芒种到来也预示着又是一年农忙时,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所以,农谚有云: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宋人韩涧泉的 《芒种诗》 描写的就是芒种插秧的情景:“田家一雨插身时,成把檐禾水拍泥。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清人王时叙则有诗描写芒种时披星戴月收割麦子的景象:“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
以前农村夏天的抢收抢种叫做“双抢”,是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又极大的一个阶段,即所谓“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收麦子、蚕豆和豌豆,插秧,移栽棉花苗,种花 生 和 大 豆 , 样 样 需 要 人 手 ,故而每年这时节城里不少单位会组织职工下乡帮忙。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侯螳螂生,二侯䴗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芒种到来时,因为感受到了阴气,上一年深秋产下的小螳螂在此时破壳而出;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鸣叫;与伯劳鸟不同,能够模仿其他鸟儿叫声的反舌鸟却因为阴气的蔓延而停止了鸣叫。在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轮回相生的,阳极而阴生。久盛必衰,衰久必盛。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却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
芒种前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雨期较长的阴雨天气,而此时也正是梅树结果采摘的时节。南京溧水一带有芒种“煮青梅”的习俗,这一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溧水地处丘陵地带,适宜青梅生长。芒种时节空气中湿度增加,体内汗液无法顺利排出,人也显得懒散。恰如民谚所云:“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为了保养身体,人们需要多补水。午后小憩片刻,嚼上一口青梅,有净血、整肠、消除疲劳、美容等功效。但若直接吃,梅子的酸味恐怕少有人能够消受,于是人们便想到了煮梅的方法,这样既可一饱口福,形式上又不失风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将糖与梅子一同煮或将二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的会用盐来代替糖,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也有人喜欢将青梅置于黄酒中加热,待到青梅微微变色芒种七言绝句,趁热嘬一口,梅的酸与甜伴随着酒香在口中弥散开来,令人陶醉其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梅煮酒了。
据说这个习俗还与三国时的典故“青梅煮酒论英雄”颇有渊源。《三国演义》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便有关于青梅煮酒的描述:“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安苗是皖南地区的芒种农事活动。每年芒种,水稻种植完后,当地农民就要用新麦面蒸发包,将面团揉捏成瓜果、牲畜的形状,再用蔬菜汁染色,用作安苗祭祀的供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芒种后,梅雨季节接踵而至,往往给户外作业的农夫带来极大不便,比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写过 《芒种后积雨骤冷》 一组三首绝句:其一为“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教窗外雨漫漫”,描述江南梅雨季的阴冷;另一首则实录吴地农夫披着棉絮进行“双抢”的画面:“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芒种七言绝句,年年披絮插秧寒”,简直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最好注释。
古人认为芒种过后便入夏了,春天的花神该休息了,于是祭饯花神便成为芒种那日的一件大事。曹公雪芹在 《红楼梦》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里如是描述大观园的姑娘们给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在这时节安排林妹妹葬落花而吟《葬花辞》,甚高妙也。
除此,每年芒种前后,贵州东南部侗族还有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活动——打泥巴仗。这一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芒种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象征着希望和丰收!相信所有的忙碌都会迎来满满的收获!
(节选自我社图书《老祖宗说节令》,该书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依次展开关于中国传统节气与节日的多彩画面,所写内容既包括节气、节日的特点及风俗,也涉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与文学艺术知识。)
浙江古籍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欢迎关注浙江古籍出版社,了解浙古最新图书资讯!
浙江古籍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满不满,芒种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