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06:50作者:小编人气:
2009.4自 古至今, 人与自 然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一直努力探讨的话题。 但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自然已变得面目全非、满目疮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不致造成更大的恶果,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提出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正确理念,给人与自 然关系的重新和谐带来了曙光和希望。一、 “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自 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人是自 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 然对人类有 “生身之赐”,自然为人类提供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对人类有 “养育之恩”,可以说大自然像母亲一样无私地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 人类在获取资源使自身得到巨大发展之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维系母子的一体性,使人和自然在平衡的关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可是,由于贪婪,人类过度地向自然母亲索取,使资源消耗超过自 然的承载能力,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自然界分化出人,即人类产生以后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热衷主客分体、凌驾于自 然之上, 只图克服自 然、战胜自 然, 把自 然仅仅看成是一种供人 “使用”和“消费”的对象,并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渐将人类自己视为绝对的主体,对自 然资源采取了无节制的支配、掠夺、占有和挥霍的野蛮态度,这种不孝之子的弑母之罪,仅短短的一百年内,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很不和谐的地步,大自然也毫不留情地对人类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报复。
人类日益从自己的 “弑母之罪”中醒悟,促使自己在活动内容和理想目 标的中心问题上进行了深刻反思。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既不能继续 “人类中心主义”的弑母活动,又不能走 “自 然中心主义”的极端,光明的前程是忠诚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凝聚人心的战略部署和发展目 标。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基本国策层面,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指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同时,在 “五个统筹”中也提出了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紧接着在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中把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心内容,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柴丽哲学·伦理 AND .4THE NEW 年 1 月创 刊2009 年总第160期4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文明发展之路。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 “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与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 从党中央一步步提出这些伟大决策中, 就足以说明实现 “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同时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以 “人是自 然的一员”为哲学依据, 是对 “人类中心主义”和 “自 然中心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既保留 “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的主体性思想, 又发扬 “自 然中心主义”的自 然对人的根源性主张, 坚持人类和自 然的一体性, 从而形成一个符合生态和谐要求的科学发展观。 在这种和谐理论的视野中, 人类的最大幸福与价值不再是蛮横支配自 然万物而索取, 而是运用和谐智慧理性实现万物的平衡发展。二、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透析“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变革, 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之所以能发动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 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从而为我们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 普遍联系的观点马克思曾说过 “自 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 然界生活, 也就是说, 自 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 然界相联系, 也就等于说自 然界同自 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①。 由此足以说明马克思始终把人与自 然的关系看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人这一能动的存在物与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依赖自 然界而生存,人类与自 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名言, 自 然界的生态系统如若遭到破坏, 人类就会陷入无法生存的境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理念正是顺应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 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 身与自 然的关系, 人是自 然的一部分, 是平等关系, 而不是主从关系, 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人类要尊重自 身,首先要尊重自然。2. 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即对立统一的观点, 它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 不断解决矛盾, 推动事物顺利发展。
“和谐”的 “和”为和睦, “谐”为协调, “和谐”就是处于矛盾关系中的双方克服排斥而达到统一, 是通过整合而达到矛盾双方相互缓和、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理念, 就是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矛盾, 实现整体上的相对平衡和统一, 主张把自 然界看成一个和谐的体系, 努力争取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处。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即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改变和创造条件, 从而满足主体自 身的需要。但是主观能动性也不能盲目 发挥, 它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为前提和基础, 按规律办事, 不能为所欲为,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使之相互促进。整个自 然界在其发展过程中, 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和改造自 然就必须尊重自 然规律, 否则将破坏自 然生态平衡, 遭受自 然的报复。 恩格斯在 《自 然辩证法》中曾警示我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 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近百年的历史已证明,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 自 然已被人类征服得千疮百孔,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类历史上的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之所以遭到破坏,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粗暴地破坏和盲目 地使用自 然, 最终被自己所引发的灾难所吞噬。 人类如果仍然陶醉于征服自 然的奇迹,继续奉行功利至上、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名言, 使人类主体性原则过度膨胀, 对自 然进行无止境的征服,最终必将编导出人与自然同归于尽的悲剧。“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 使我们理顺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 重新定位了人在自 然界中的位置, 真正意识到尊重自 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而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 质量互变规律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 都有自 己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 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这就要求我们.4掌握 “适度”原则,认识到 “过犹不及”。自 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自 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 然资源, 但不能过度索取, 要合理、综合、有效、节约开发和利用自 然资源。 只有如此, 才能在改造自 然的同时,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句名言说过 “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 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这充分说明了把握 “适度”原则的重要性。 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正是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 然关系时坚持 “适度”原则, 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二)“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 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 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自 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形、气候、山川、水源、矿藏, 等等,各种自然条件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唯物史观认为自 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 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 然前提, 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 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定条件下 (军事、旅游等 ) 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既然自 然环境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就要重视自 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要合理有效地开发、 利用和节约自 然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 树立人与自 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促使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 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 己并不是自 然的主宰, 而是自 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自 身为最终目 标, 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 然所允许的范围, 人类只有在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 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 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正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而且只此一径,别无他途。三、 中国 传统哲学视角 下的 “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古往今来, “和谐”一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人们一直在努力实现着人与自 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对 “和谐”理想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中萌生的, 中国传统哲学自 古是一个多元精神的和合体, 儒、释、道三教哲学在这个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地位, 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 身的社会功能, 相互冲突、又相互兼容, 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 释家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精神境界, 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并通过人人向善的修炼达到自 身与他人、今生与来世、此岸与彼岸的终极和谐。 道家修今世, 以致虚守静、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处理现实的各种关系, 以求实现自 己身心的和谐以及自 身与他人、社会的和谐。
与释、道的 “出世”路径相反, 法、墨、儒皆以 “入世”态度来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其中, 法家重功利、崇权势、倡法制, 企图以强硬手段整治一切无序与邪恶, 并通过富国强兵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家倡 “兼爱” “尚同” “非攻”之说,力图以上下内外的高度统一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儒家主张通过修身正己达到人格的完善, 实现身心和谐; 通过重伦理、施教化、尚礼仪、行德政,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由此观之,中国传统哲学各主要流派所遵循的路线和着力点虽有不同, 但出发点和归宿却是一致的, 都是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而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 则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宇宙自 然观上看,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 就方法论而言,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 “中和”思想。下面着重从这两方面加以论述:(一)“天人合一”思想当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忧患的今天, 人类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 地以自 己是自然界的征服者而自 鸣得意, 而是在为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而苦心思索,寻觅人类自救的良方。 这时, 人们蓦然回首, 发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天人合一”思想竟是人类最早的和谐生态理论。
于是 “天人合一”这一植根于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几乎被现代人所遗忘了的古老命题, 又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的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 “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 ‘ 天’ ‘ 人’ 关系的研究”。 他说:之所以 “西方文化一衰则不宜再兴, 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 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 这可说, 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 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 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深信中国文哲学·伦理 AND .4THE NEW 年 1 月创 刊2009 年总第160期4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 主要亦即在此”②。1827 年, 当时欧洲文化第一代表人物歌德在与埃克曼的谈话中说: “中国人了不起, 在中国人眼中, 人跟宇宙合二为一……那么和谐、和睦, 这个境界我们西方没有”③。既然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那么, 这种关系的涵义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它最深刻的涵义之一, 就是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 换句话说, 自 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 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 然的产物, 而且更强调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他们把整个自 然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 主张尊重自 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 爱护一切动植物和自然生物。1.儒家...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