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赏析分类
热门标签:

赏析

最新标签:

赏析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讲解

日期:2022/11/25 07:00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比喻  一、 知识讲解  比喻:抓住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由本体(被比喻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是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分为明喻(喻词是像、仿佛、似、犹如等)、暗喻(喻词是成了、是、变成、成为等)、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喻词)。  二、 出题特点  1、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在炼字炼...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比喻

  一、 知识讲解

  比喻:抓住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由本体(被比喻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是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分为明喻(喻词是像、仿佛、似、犹如等)、暗喻(喻词是成了、是、变成、成为等)、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喻词)。

  二、 出题特点

  1、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在炼字炼句题中考。

  3、在分析形象中考。

  4、在答“问某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的题中涉及。

  5、在考“表现情感的手法”题中涉及

  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手法+简析+情感,但要根据实际情况。

  三、 示例

  1、阅读下面的课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即事,写眼前的事情与情景。②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③张罗地:指作者的闲居之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④宿鸟,黄昏时归巢的鸟。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首句中的“网”就用得生动传神, 请对 “网”字进行赏析。(3分)

  答:“网”是“网住、留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1分),运用拟人、比喻手法,非常生动、新奇(1分),表现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情绪。(1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2013•安徽卷】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四、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2013•山东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3•重庆卷】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比拟

  一、 知识讲解

  比拟:包括拟人拟物两种。根据想象把物当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叫拟人;把人当物来写,叫拟物。

  二、 示例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的?并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做简要分析。

  答:拟人。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在荷叶中,呈现出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波有趣。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三、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定林(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1.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 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羞耻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哀景衬哀情。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夸张

  一、 知识讲解

  排比: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 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 行 即 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

  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言语”、“唤醒”,赋予山色人的情态;“三日酲”极言酒酣之深及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三、跟踪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

  ① 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北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

  ②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飘渺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2、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 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清杨伦《杜诗镜铨》引王嗣奭(shì)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1)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 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古人则以友情为重。“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正反对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把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愤懑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对偶

  一、 知识讲解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二、 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答:①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三、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答: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借代

  一、 知识讲解

  借代: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二、 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借代、反问。

  解析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三、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相关问题

  减字木兰花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红翠采用了借代手法。“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茂密。

  2、阅读下面的律诗,完成相关问题。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答: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讲解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