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07:09作者:小编人气:
苏轼为官一生十分重视廉洁,他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明确提出:“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乃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举其要兮,廉一贯之”。
一.北宋两派为变法激烈交锋的熙宁三年,御史知杂谢景温,攻击苏轼人品,说苏轼“向丁父忧归蜀,往还多乘舟,载货物,卖私盐等事”。于是神宗对司马光说“苏轼非佳士,卿误知之。鲜于侁在远,轼以奏稿传之,韩琦赠银三百两不受,乃贩盐及苏木瓷器。”司马光说“凡责人当察其情,轼贩鬻之利,其能及所赠之银乎!”
苏洵逝于京城,英宗赐绢百匹,银百两,苏轼辞不受,而请赠官,英宗嘉其意,赠其父光禄寺丞,有敕诸路应副人船。《续通鉴长编》载,范镇言:“苏轼治平父死,韩琦与之银三百,欧阳修与之银二百,皆辞不受。今言者以为多差人船贩私盐,是厚诬也。”《宋史·谢景温传》“谓景温和劾苏轼‘丁忧归蜀,乘舟商贩,朝廷下六路逮扑篙工水师穷其事,讫无一实’”这件事证明苏轼在廉正方面是经得起检查考验的。当今社会,一些官员借婚丧事大举敛财,品德高下立判。
二.熙宁七年九月,苏轼从杭州通判任赴密州知州任,途经苏州。应苏州姚淳之邀往访阊门西之三瑞堂,姚淳请苏轼作诗,赠苏轼珍贵古版本《千字文》,苏轼不受,后又赠香十八罐,苏轼请苏州水陆通长老转为归还。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第二:阊门之西,有姚氏园亭,颇足雅致。姚名淳,家世业儒,东坡先生往来必憩焉。姚氏素以孝称,所居有三端堂,东坡尝为赋诗云:
“君不见董召南,隐居行义孝且慈。天公亦恐无人知,故令鸡狗相哺儿,
又令韩老为作诗。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
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东坡未作此诗,姚以“千文”遗wei之。东坡答简云:“昨惠及“千文”,荷雅意之厚。法书固人所共好,而某方欲省缘,除长物旧有者,犹欲去之,又况复收邪?谨却封纳。不讶!”固却而不受。此诗既作之后,姚复致香为惠。
东坡《答水陆通长老五首·之四》写道,“姚君笃善好事,其意极可嘉,然不须以物见遗。惠香十八罐 ,却托还之,已领其厚意,与收留无异。实为他相识所惠皆不留故也。切为多致,此恳。”又于《答水陆通长老五首·之五》:“且说与姚君勿疑讶,只为自来不受非亲旧之馈,恐他人却见怪也。”
有人将苏轼尺牍中“千文”以为是一千文钱或一千两银子,其实,这是对《千字文》不了解。
文中提到“法书”,是说《千字文》是书法方面的一个范本。关于《千字文》苏轼《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文》中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仿者,又在此论下矣。”湖州永欣寺智永大师为推广书法,用家传笔法写下了八百本《千字文》,分别赠送给了浙东各个寺院。
智永禅师即王法极,字智永,南朝隋朝,会稽山阴(今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得书圣真传,他的《千字文》,价值不是金银可以衡量的!这更彰显了苏轼的人格品德。
三.宋哲宗元祐五年春,苏轼知杭州,饥荒引起疫病发作,杭州水陆之会,商贾辐凑之地,气候湿润,河流密布,突发疫情,他吩咐多做稠粥施舍,并筹集公款白银两千两,自己捐五十两黄金,设立管病坊,名曰“安乐坊”,派出官员管理,请医生僧人为患者分坊治病。免费施治,存活患者甚众。用他从巢谷处淘来的中药验方“圣散子散”,三年医愈一千人。哲宗改名为“安济坊”,安济坊是中国医院雏形。为安济坊长远经营,苏轼将安济坊所得的捐资,设立“基金”,置办田地,派专人管理,用田地所产,供病坊运营所需,盈余再去买地,扩充安济坊的实力,救治更多病人。
五十两黄金!这是苏轼一生中最大一笔财富,从嘉祐六年(1061)签判凤翔,至任杭州知府的元祐五年(1090)三十年来,长期处于基层,其中贬责黄州的五年,更是穷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地步,五十两黄金对苏轼,是十分珍贵的。是为了百姓的安危,却毫不犹豫的捐了出来。可见苏轼的廉洁!
四.苏轼离开杭州到汴京,某官员送给苏轼五两黄金,一百五十两白银,他觉得接受这份馈赠,个人品德有亏;但拒绝又会让人尴尬,于是他就把这笔金银,以这个官员的名义,捐赠给苏轼所创立的安济坊,用于社会福利。这封信不长,全文抄写于后,让我们看看苏轼宽广的胸怀:
蒙遣人致金五两、银一百五十两为赆jin。轼自黄迁汝,亦蒙公厚饷。当时邻于寒殍,尚且辞避,今忝近臣,尚有余沥,未即枯竭,岂可冒受,又恐数逆盛意,非朋友之义,辄已移杭州,作公意舍之病坊。此盖某在杭日所置,今已成伦理,岁收租米千斛,所活不赀,故用助买田,以养天民之穷者,此公家家法,故推而行之,以资公之福寿,某亦有荣焉。想必不讶。至于感佩之意,与收之囊中,了无异也。
从文中“今忝近臣”与“辄已移杭州”,以及“此盖某在杭日”等讯息来看,这篇尺牍似应为元祐六年三月离杭州,为翰林学士承旨,五月兼侍读这一段时间所作。
苏轼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假道学家,经常呼朋唤友饮酒赋诗,朋友间也相互馈赠,那都是些茶叶土仪,诗词字画,药材食品一类东西,对某宣德这类馈赠,却而不取。而他又要顾及他人颜面,就将此款转为慈善捐款,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以资公之福寿”,为穷苦老百姓办点好事,也是给这个某宣德积些阴德。我们不仅欣赏苏轼的诗词文章,也应学习其高贵品质,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
五.绍圣元年,苏轼从定州知州军事位上,贬责到八千里路之外的岭表惠州。他已经穷到无力支撑旅途费用,从苏辙处借得七千钱作为路费,到惠州后⽣活⼗分困难。他却把皇帝赏赐的犀带捐出来修桥筑堤,还动员苏辙妻子,史夫⼈把进宫朝觐,宫内赏赐的黄⾦,也“助施”出来。这时苏辙亦被贬到筠州,即江西高安市,生活也十分拮据。
《集成总案》记载,绍圣二年五月“惠州水东至水西,溪江合流用竹浮桥通行旅,桥坏,辄以舟渡,公(苏轼)用道士邓守安议,与程之才傅才元詹笵建东新桥”“西新桥乃棲禅院僧希闻所筑。”绍圣三年六月“江岸船桥成,名东新桥,湖岸桥成,名西新桥,公尝助犀带,及子由妇史所得内赐金钱,(苏轼)作两桥诗。”
说到这里:翰林主持,道士僧人建桥,儒释道三家和谐相处,儒家起主导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现象,生动地体现。先生对廉正作了良好的榜样。苏轼在个人居无定所的情况下,仍然策划,协调,主持修建路桥。在逆境中泰然处之,但那些心胸狭窄的权臣,却并不放过他,于是又撺掇哲宗皇帝将苏轼贬到海南,将苏辙贬到雷州。
六.元符三年正月哲宗去世,饱经磨难的苏轼,二月“以徽宗登极,恩移廉州安置”,五月告命下,量移廉州,苏轼抱定一条原则,“离海南,儋人争致赡馈,受之则若饕餮然,所以,一路俱不受”(《与欧阳晦夫简》)。苏轼从海南岛北归,元符三年十一月,授苏轼朝奉郎,提举成都玉覌局,外州军任便居住,至此,苏轼身上的枷锁,才彻底得以解脱。途中与刘壮舆尺牍,写道:“辱手教,仍以茶簟diàn为贶,契义之重,理无可辞。但北归以来,故人所饷皆辞之。敬受茶一袋以拜意。此陆宣公故事,想不讶也。”先生北归,一贫如洗,仍然坚持廉洁操守,对众人所赠送的物品一概不受。
刘羲仲有关清廉的诗句,字壮舆,北宋藏书家,既是正人君子,也是东坡挚友、司马光得力助手刘恕(道原)之子。东坡还为刘羲仲的祖父写了墓表,又应邀书写了苏辙为其祖父刘渙所作的哀词,但东坡先生对他的赠品依然不受。东坡先生一路辛苦,走到江西,船舱没有舖的东西,刘羲仲赠送了簟,即的席子。苏轼依然不受,但先生却收下了送来的茶,说明茶在先生心中有关清廉的诗句,礼轻心意重。东坡既不接受他人馈赠,也不能伤害有人的感情,所以,茶可以接受,簟不能收受。
七.苏轼最后一篇诗,应该是这首:
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
相如起睨柱,头璧相与还。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
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梦中作寄朱行中》
朱服(行中)知广州,对苏轼多有关照。苏轼北归,他派兵卒护送。路上一些兵卒有不良行为。苏轼也听到一些朱服负面评论,心中不安,于是假藉梦境,对朱服规谏,以廉洁箴zhen之,写了这首《梦中作寄朱行中》诗。淳淳而言,“至今不贪宝,凛然照人寰。”朱服也予以惊悚,为国家,为人民作了一些好事,得以善终。《宋史》作者将他和孙鼛gao朱服张舜民等人,一起归为正臣,干吏,予以褒扬。
苏轼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天地之间,除清风明月之外,虽一毫也莫取。所以为人处世不要奸滑,为民办事不要贪婪,廉洁是成功的关键。
任同斌 二零二二年 七月十八日 于北京 北苑家园绣菊园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苏轼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