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07:22作者:小编人气:
诗歌赏析之17《关雎》【原文回顾】《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文学常识】《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古人常称“诗三【整体感知】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艺术特色】《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
《关雎》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并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提示语填空】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中考链接】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关雎》的教学设计文/怀想天空教学目标了解四言诗的朗读特点。
2.能初步分析诗中男主人公形象。3.能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教学难点诗经中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教学重点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及其主人公的痴情教学方法1朗读2感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歌曲导入播放flash歌曲导入,创设情境二、板书课题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分为“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三、检查预习1、生字词听写:睢鸠窈窕好逑寤寐淑女辗转2、课文内容概述: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四、朗读课文1、指导朗读: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2、学生朗读(自渎、齐读、表演读)五.整体感知1、理清思路:用一个字概括全诗内容——求2、诗经素描:用生动的白话文重新描述内容(学生自由发挥)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六、质疑探究1、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有何作用?--------提供一个谈情浪漫的场景,渲染一种浪漫的氛围2、梦中情人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3.找出描写男主人公相思之苦的句子?说说有关写相思的诗句?-----------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4、最后一句“钟鼓乐之”有何作用?--------梦中求得的喜悦,君子因思成梦,反衬思之苦思之深。七、人物形象----------情真意切、敢于真实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八、艺术特色:1、“兴”手法的运用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2、重章叠句--------反复吟唱,一唱三叹,产生一种音韵美,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同时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九、教师小结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雎、参差荇菜这些州上之物即景生情,从“求“这个全篇的中心到“友““乐“二字的逐渐加深,表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十、布置作业1、背诵本文2、写一篇赏析文字诗歌赏析之18《蒹葭》【原文回顾】《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文学常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整体感知】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声叠韵的连绵词,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提示语填空】1、《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考链接】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 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 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 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 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 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 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 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 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 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