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07:30作者:小编人气:
关键词:山水诗谐趣奇趣要:杨万里以自然景物为主的山水诗洋溢着诗“趣”之美,给人一种独特而新鲜的审美感受。多元化的趣味之中,令人解颐的谐趣?使人惊绝的奇趣和启人心智的理趣最为丰富?也最为典型。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师法自然,扭转了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流弊,表现出极强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杨诚斋体”,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借用文学评论家严羽的话来说,就是“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杨万里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诗歌中充溢着生机盎然的“趣”。何谓“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序陈正甫会心集》)清代史震林为“趣”下了一个定义,其《华阳散稿序》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简单地说,“趣”就是诗文之中特有的生机和灵气,是一种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兴味,是一种审美境界。杨万里的诗歌中就包含这种充满生机和灵气的“趣”,无论是叙事?写景?议论,字里行间,妙趣横生,引发人无穷兴味,带给人们新鲜而独特的审美感受。
“趣”贯穿于杨万里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几乎每一时期,每一诗体,每一题材中都有“趣”的踪影。有鉴于此,本文试以杨万里的山水诗为研究对象,从其丰沛充盈的诗“趣”之中选择谐趣?奇趣?理趣三个方面就杨万里山水诗之“趣”作挂一漏万式的分析阐述,以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更好地理解杨万里的山水诗。一?令人解颐的谐趣谐趣是杨万里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所谓谐趣,就是幽默诙谐?调侃或嘲讽的审美趣味。杨万里具有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个性气质。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说他与晦庵先生(朱熹)之间“吟咏甚多,然颇好戏谑”。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也记载了这样的一则传闻:无肠可食人。”盖蝤蛑无肠也。一坐大笑。杨万里善谑机智的性格特征,如现眼前,读之令人捧腹。这种诙谐幽默的个性特质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使其山水诗也充满了谐趣。面对山水自然,传统的山水诗人像王维?孟浩然一般都静观万物,以造境为主,情调静穆肃然?意境幽远。而杨万里却把趣味引入到山水诗中,以“得趣”为指归。他注重发现自然景物中的活泼生机,用戏谑调侃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以诙谐的笔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所以诗人笔下的山水景物都活了起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富于生气与生机,充满了幽默?活泼的喜剧气氛。
试看《秋山》: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乌桕是一棵平常的乔木,但杨万里把它当作亲密无间的故友,戏称其为老染工,这种称呼可以说是对故友的一种毫无嫌隙的夸奖,风趣之中透着温暖的情味。乌桕一生用自己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不辞辛苦,称呼其为老染工,它是当之无愧的。但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有时不免像老人一样犯糊涂,竟然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铁皂(暗褐色)。诗人诙谐地调侃了年迈的乌桕之后,又幽默地写年轻而多智的枫树:小枫面颊绯红,一定是昨天夜里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酒,醉红了脸,只好央求孤松帮忙来遮掩自己的醉容。本来乌桕与枫树的树叶秋天变红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诗人却想象出一出有趣的情景喜剧:乌桕稀里糊涂,把树叶染成了暗褐色;小枫偷喝了天酒(夜里的霜露),醉红了脸颊(树叶);小枫与孤松红绿相衬,是小枫醉酒怕被乌桕老爷爷批评,央求孤松来帮忙遮掩。如此写来,由青松?红枫与乌桕点缀的色彩绚丽之秋山顿时富于生机,带有一层热闹?令人发笑的喜剧色彩。经验丰富?有点糊涂的老染工“乌桕”?浪漫贪杯的小淘气“小枫”以及乐于助人的“孤松”也都被写得活泼生动,饶有谐趣。与历代以秋为题却跳不出“秋风”?“秋雨”之类的俗套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爽健乐观,趣味盎然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令人感到回味无穷,新颖雅致。
在杨万里的山水诗中,充满谐趣?富于戏剧与喜剧色彩的诗歌俯拾皆是。如写月亮,“忽作青白眼,圆视向我嗔”(《早林回望惠山》)等等,无不“风趣专写性灵”,月亮?小松?槿篱?酴醾?岸柳?惠山都充满了灵性,或是可爱或是调皮,或是喜悦或是嗔怪,无不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读之令人在莞尔一笑或开怀大笑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灵气,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吕留良在《宋诗钞?诚斋诗钞》所说“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确为的评。杨万里山水诗歌中的谐趣不仅使人们轻松开心,也会让人思索?体味诙谐之中的深意。生活中有欢乐就有痛苦,有喜悦就有悲哀,杨万里也不例外。但在面对愁苦?孤独和寂寞,面对人生的坎坷不如意时,他不是用传统的方法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来开解自己,在诙谐之中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甚至连诉穷说苦都不肯抛弃幽默。试看《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各争妍。诗人诉说愁苦却不直率吐出,而是把圆圆的黄菊?绿苔比作金钱铜钱,再进一步联想到这钱的归属和用途,认为这圆圆的黄菊?绿苔是天公支付给穷苦诗人买清愁的,这样一来,在匪夷所思的奇妙比喻与开玩笑的方式中,就有了谐趣的味道了。读到这妙语连珠,我们不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且还能感受到诗人面对穷困生活时的那份乐观与豁达,这是一种带给人们酸涩微笑的诙谐。
朱光潜先生说:“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凉剂。”杨万里借欢愉之词来抒发愁闷之情,寓庄于谐,就收到了这种艺术效果。杨万里的山水诗中还洋溢着奇趣。奇趣,就是指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杨万里《诚斋诗话》云: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寡无?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陂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杜牧之云:“我欲东召龙伯公,上天揭取北半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见底看海空。”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杨万里所举的这些“惊人之句”,皆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充满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想之外?思之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奇趣。杨万里品评诗歌,注重奇趣,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把这当作写作诗歌的一个宗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着意表现它。试看《舟过城细雨连绵下个不停,那蒙蒙的雨丝仿佛织成水晶笼子,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就恰似关在笼中的鸟儿。
满溪烟浪映衬着红光,人们才悟到不知道谁把鸟笼子挂在扶桑树上。全诗从瑰丽的想象入手,充满绚丽神奇之奇趣。《八月十五日诚斋望月》中的“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把天空的颜色说成是鸭青色,把圆圆的月亮想象成一团冰,并且认为这一团冰不依傍天空,而是自由自在地运行,同样是别出心裁,饶有天真烂漫之奇趣。《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诗人坐在湖滨,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缓缓地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个冲刺,全部落入湖水中。分明见它入湖,细查 湖水,湖水却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真是奇景,充满了一种新鲜的奇趣。他的古 体诗也充满了这种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五日五夜无停 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嵋。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 下梢不到忘归路。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自此无南风。此诗除开头四句正面描写长江风浪之大以外,其余全是从想象入手写狂风骤起“五日五 夜无停时”的骇人威力。
诗人由北风劲吹,逆风阻船这一目前实情入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和大胆的夸张。长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滟滪而抵峨嵋,江水流尽而与海水相接;更想象 水至源头,前无去路,后亦无归途,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 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充满惊人之感的奇趣。奇趣来自于诗人新颖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但这种想象和夸张绝不是无生活和 感情依据的炫奇立异,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现诗歌作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 而使读者产生新奇之美的艺术感受。 三?启人心智的理趣 杨万里的山水诗富于理趣。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中,既蕴 含着启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诗歌的形象美。 沈德潜《凡例》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杨万里的山 水诗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杨万里是理学家,更是诗人,因此他并不像有的理学家 那样把诗歌写成押韵之语录讲义,一味下“理语”,而是把理学的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创 作,用理学家“活处观理”的方法来观照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体道?由微知著,从具 体的山水景物中体味天理,发掘宇宙万物造化之妙,同时认真学习和汲取前代诗人在山水诗 中表现哲理的艺术经验,用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寄寓深奥的哲理,写出了理趣盎然的诗歌, 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启悟。
如《桂源铺》: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乍看起来,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万山终于阻挡不住小溪奔流的壮观图画, 读之使人感到心胸开朗。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给予我们的仿佛又不仅仅如此,细加咀嚼寻 味,其中仿佛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在万山与小溪富有童话色彩的斗争中,我们既可像胡适先 生那样认为“此诗可象征权威与自由的斗争”;亦可认为弱小的小溪经过不断的抗议?喧叫, 最终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广阔的前程,蕴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挡?逆转, 而“万山”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必定失败的道理;还可体会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 的道理。由于此诗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诗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兴中生发出哲理, 于形象而有趣的画面中呈现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与“趣”浑然一体,毫 无牵合之感,仿佛如盐之溶化于水一样,无痕却有味。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莫说下山容 易无艰险,这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
一个“赚”字, 一个“拦”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也饶有诙谐之趣。不是么,你 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梁,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亘面前,挡住了 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已经陷入了群山万壑的重重包围之中。山行如此,人生的征途又何尝 不是这样呢?“一山放出一山拦”,一段艰苦路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就一帆风 顺,前头尚有千山万水还等待我们跨越。 钱钟书先生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朝人擅长议 论说理,以诗歌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在宋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 诗人都写有不少脍炙人口?富于理趣的哲理诗,使读者在感受诗美的同时也得到哲理的启迪。 与前辈诗人相比,杨万里诗歌中哲理的表达不像苏黄那样严谨?凝聚,而是更为自然轻灵,更 富有趣味。无论《桂源铺》还是《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都有这样的特点:于谐谑的画面之中 蕴含哲理,既能启人心扉,让智者深深地思索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也能带给无意求哲理的人们轻松的愉悦。再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第一首描写望云观山之景,在“却又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的奇妙趣味中揭示 了难辨世事时不妨静观其变,真伪自会不辨自明的哲理。
第二首描写小池清澈?池树阴浓的夏 日小景,在小荷欲绽放而未放?蜻蜓早已察觉并立于其上的瞬间景象中,让人领悟到这样一个 人生哲理:新生事物弥足珍贵。即使是有意说理,诗人也注意将议论结合着形象,如《东园 探桃李》中“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的议论结合着“最是桃花饶态度,醉红娇 绿恼人看”的形象描写,特别是“恼”字的运用,使“红花还需绿叶扶”也即“两美相得益 彰”的生活哲理表现得富有情趣。 杨万里山水诗的趣味主要表现在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谐趣?奇趣和理趣 这三者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交叉,浑融一体很难分辨,同时兼具两者甚至三者的诗歌不 胜枚举,像《桂源铺》?《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晓行望云山》等皆富于谐趣?奇趣以及 理趣。广泛而多样的“趣”使杨万里的山水诗突破了传统山水诗追求情景交融的模式,呈现 给读者更为活泼?热闹?有趣的山水自然,开辟出一片迥然于传统山水诗的新的诗歌境界。山 水诗之“趣”当然不是自杨万里始,在陶渊明?杜甫等前代诗人以及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等 人的山水诗中都包含丰富的“趣”,但因个性因素与时代哲学——理学的影响,杨万里的山 水诗中的“趣”表现得更为突出,并且对后世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以及袁枚等人的创作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 方知不动是真山。 注:霁天,雨后晴天。“欲晓未明间”,天将破晓。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雨后天晴而天未破晓,放眼望去满目奇峰,千姿百态,云山难分是十分 壮观;远远望去,满目奇峰中有一峰忽然长高了。随后恍然大悟,那忽然长高的山峰原来是 天上的云,而那安然不动的才是真正的高山。 这首写景诗,悟出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哲理。启示人们观察事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实现认 识的飞跃。 晓行望云山 【诗文】: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 方知不动是真山。 【译文】 下了一夜的雨,东方刚破晓,诗人出门,影影绰绰地 看到天边有连绵不断的山峦。忽然他发现有一座山峰向上升,于是在对比之下,知道那不动 的山,才是真山。 【场景】 本诗描绘了雨后初晴、天色欲晓未晓时因云雾变幻呈 现出来的满眼都是奇形怪状的山峰的壮观景象。(从第一句看“时候”,从第二句看“景象”。 重视“霁”的理解。 【妙处】 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 景致写得变幻神奇。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语言质朴自然,明 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 【其他】 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 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想要不被假 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第一层指明其中的道理,第二层应表明 我们的态度。两个要点递进展开。)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 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 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眼光发现和捕捉景物的生动形象。 同是赋物写景,但杨万里并非纯客 观地一笔一笔细致描绘,而是抓住在瞬间打动诗人的生动印象,让它保持全部的新鲜感呈现 在诗者面前: 诗人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因而在诗中活动的与其说是客观景物,不 如说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全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2)杨万里的诗的最大特点是:诗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
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妙处。 答案(1)写天刚晴,拂晓赶路远望云山奇峰的情景。 (2)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三条答出两条即可) 杨万里早期也受江西诗派影响,后来才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有少部分与政治、社会有关, 如《怜农》、《初入淮河四绝句》等。但更多的是以自然和日常生活为题材,从而形成了独具 风格的“诚斋体”。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没有注意和描写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例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乱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 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 影引他长。”(《新柳》)诗中所写的这两种情况在以前的诗中是很少见到的,而杨万里则专 门注意这方面的情况,读来妙趣横生,颇有新鲜感。第二,语言上不用典,不避俗俚,平易 自然,雅俗共赏。杨万里的诗既有通俗如“拖泥带水”、“手忙脚乱”之类的词语,又有典 雅庄重的句子,读来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这与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喜欢掉书袋用典的作风 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风格幽默风趣。在这一点上,杨万里与苏轼、黄庭坚有类似之处。所 以有人说,无趣不成诚斋诗。例如《插秧歌》全用对话体写成,将农夫比喻成战士,令人发 诚斋体的出现,为宋代诗坛吹进了一股新风,它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杨万里以他风格独特、新人耳目的“诚斋体”而饮誉诗坛。这种诗歌有其独出的特点。 首先是对诗歌题材极为广泛的拓展。江西诗派倡导“无一字无来处”,倡导“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结果形成一种流弊,即一些诗人错把抄书当做诗,而忘却了诗歌最为主要的 题材来源是活活泼泼的现实生活 。针对这一弊端,陆游提出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1]的主张。杨万里则同样将目光 投向了更为宽广的现实生活。在题材方面,他涉笔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时事、国家 兴亡、四时杂兴、田野风光都成为了他吟咏的对象,让山川风物、牛羊鸡豕都带着它们原始 的蛮荒与粗俗,一齐热热闹闹地涌入诗歌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中来,从而彻底地矫正了江西 派诗风中不足的一面,改变了江西派“资书以为诗”的坏风气。杨万里直接批评时政的诗很 少,他的政治诗常常借助自然界中的形象来表达。如他批评南宋统治者的软弱与无能:“鹭 鸶各自有食邑,长恐诸侯客子来。
一鹭忽追双鹭去,穷追尽处始飞回。”[2]鹭鸶这样低等的 生物,尚且有捍卫自己生存空间的本能和勇气,而南宋统治者呢?“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 杨属别人。”[3]历史上的六朝帝王建都南京,固守半壁河山,历来为人所耻笑,而南宋统治 者害怕金军的袭击,连建都南京的勇气都没有,将国都建在临安(杭州),杨万里不由得感叹: “六朝未可轻嘲谤,王谢诸贤不偶然。”[4]行走在江南山中,见梯田连天,他写道:“长淮 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5]他批评一些士大夫出山之前放言高论,一旦入仕,为保 全自己,面对腐败政治却噤若寒蝉:“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溪前无半语, 在山作得许多声。”[6]他骂风骂雨,其实常常是骂那些为虎作伥、打击陷害爱国志士的奸谀 小人。 诚斋体”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幽默诙谐。这又来源于杨万里对现实生活别有会心的 领悟,以及对生活中所蕴含的诗情诗兴极其敏感和准确的捕捉能力。杨万里的诗,具有浓郁 的乐观诙谐的情趣,充满令人捧腹的幽默感,而在诙谐中又隐含着机智和理趣,他特别善于 捕捉那些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进行生动的描述,从而将生活中蕴含的独特情趣凸现出 景,而诚斋擅写生。
放翁如画图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7] 杨万里“诚斋体”的创造,无疑给因学江西诗派而陷入窘境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风,所 以在当时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姜特立、周必大等都将杨万里奉为诗坛盟主。姜特立在《谢 杨诚斋惠长句》诗中说:“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项安世《又用韵赠潘杨二首》 则更说是“四海诚斋独霸诗”。这些说法,当然有些溢美,但“诚斋体”的出现对宋代诗风 的变化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却是无可怀疑的。所以,钱钟书又说:“在当时,杨万里却是 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衬得陆(游)和范(成大)的风格都保守或 稳健。”[8]这看法是很精辟的。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杨万里诗.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