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20:04作者:小编人气:
浣 溪 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位词人,流连于小小的园林中,绿影婆娑,花香四溢。环绕的景致触发诗情,美酒入口,美文流出。怀念逝去的景物,感叹时光一去不返。花儿落了,无可奈何;燕儿归来,似曾相识;诗人的感慨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一番感慨,给后人留下了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木 兰 花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还是这位词人,此番感慨源于人生苦短:梦里、花间,钟鸣、雨洒,都留不住匆匆逝去的青春岁月。
世人因为有了情感,于是就多了几分苦味,悠悠的情思(不管是恋情还是亲情),让人的心里加上了浓浓的牵挂,天地有尽头,相思苦,无边无岸,挥之不去。
两首词出自同一位词人——晏殊。
晏殊(公元991年——1055年),北宋初期名相,是历史上少有的集神童、文豪,高官于一身,而又仕途少有坎坷、位高权重的幸运者。
据《宋史》记载,晏殊性格刚毅直率,而且是个急脾气,同僚、下属及百姓对他的急性子都有所忌惮。他生活简朴,不事奢华,为人诚实谨慎,受到宋真宗、宋仁宗两代皇帝的恩宠。
晏殊5岁时就能创作诗词,被乡邻们视为“神童”。后来,神童的名声越来越大,一直传到京城开封。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巡按张知白亲自面试了神童晏殊,对他的才气非常赏识,将他以神童身份推荐到京师。
第二年,14岁的晏殊和上千名进士一起参加殿试。面对初次经历的大场面,这位少年神童没有丝毫畏怯,他神闲气定,思路敏捷,很快就答完了试卷。史书上对他的描绘是“神气不慑,援笔立就”。
而此时,比他大两岁的范仲淹还在寒窗苦读,直到10年后才进士及第。另一位如今说起来响当当的人物、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比晏殊大7岁的柳永,则根本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直到30年后才暮年及第。
坐镇现场监督殿试的真宗皇帝,见晏殊才思敏捷,气度不凡,异常喜欢这名小大人似的神童,当场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一旁的宰相寇准提醒皇帝,晏殊是江东人氏。真宗皇帝直接反驳说,张九龄不也是江东人氏吗?
寇准的提醒是有缘故的。
当时的北宋政权建立刚刚40多年,晏殊的家乡抚州在五代时是后唐的地盘,而后唐是宋的敌国,刚刚归顺大宋不久,因而寇准担心江东人对大宋怀有二心,故此提醒皇上慎重对待这名神童。
两天后,殿试继续进行,这次考的是诗、赋,策论。看过题目后,晏殊提出,类似的题目自己前不久刚刚做过,假使不如实禀报,就有作弊之嫌,而且对其他考生也不公平,希望能给自己换一套题目。
晏殊的举动,提出的要求,让真宗皇帝欣喜异常。
晏殊不仅才华出众,而且他身上那种坦坦荡荡的君子之风彻底感动了真宗皇帝,皇帝当即授予晏殊秘书省正字职位,将其留在秘阁读书深造。
自此,神童晏殊走上了他人生的康庄大道。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时年12岁的宋仁宗赵祯继位。真宗临终留下遗诏,幼主年少,由刘太后辅佐临朝听政。
老皇晏驾,少主登基,太后一个女人家,不大熟悉朝政,执掌枢要的大臣自然各怀心腹事清廉诗词,希望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版图。当时,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取得单独进宫,向太后禀告朝政的权利,以便夹带私货,从中渔利。
慑于中枢大臣的炎威,朝中群臣虽然人心惶惶,私下议论纷纷,但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公开表达意见,眼见得朝局有些不稳。
舆情纷乱中,刚毅直率的晏殊站出来,他上书朝廷建议:太后可以垂帘听政,群臣向太后奏事,都不得面见太后。
建议出于公心,无任何偏袒,心怀各种念头的枢要大臣也无话可说,一场暗流涌动的就这样平息了,小皇帝和太后心里自然充满感激。
北宋初期,天下一统,各地战乱逐渐平息。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国库日渐充盈,百姓的日子也日渐富足。宋真宗在位期间,颁下一道谕令,允许官员在公务之余赏玩盛景、宴饮娱乐。
一时间,东京城里茶楼酒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京的大小官员时常呼朋唤友,饮美酒、赏美景,吟诗弄月,玩得个不亦乐乎。
只有晏殊和弟弟足不出户,每天在家里讲习诗书。神童的行踪,自然逃不脱皇帝的耳目,见晏殊有如此操守,真宗皇帝大喜,钦命晏殊为太子舍人,陪伴教授太子读书。
晏殊成为太子伴当后,有了许多面见皇帝的机会。一次,真宗当面询问晏殊不参与宴饮的原因清廉诗词,晏殊说:“臣并非不愿和同僚一起游玩,只是因为家里穷,经济上无力承担宴饮游玩的费用。”
真宗皇帝听后,更加深了对晏殊诚实直率品质的认识,认为晏殊识大体、懂操守,堪当大任。自此晏殊宠眷日隆,这是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太子赵祯年方八岁,晏殊27岁。
晏殊自14岁以神童身份参加殿试,得到真宗皇帝赏识,赐同进士出身,钦命为秘书省正字。随后,因为清廉的操守得到陪伴教授太子读书的机会,因而成为受到真宗、仁宗两代皇帝眷宠的臣子,仕途上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断升迁,累官至右谏议大夫,礼部、兵部、刑部尚书,集贤殿学士,观文殿大学士,中枢门下省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
晏殊仕途上为数不多的坎坷,一次是反对刘太后的亲信担任枢密使遭贬,另一次是谏阻太后服衮冕谒太庙遭贬。虽然受贬谪,但晏殊在皇帝心中的荣宠不减,每次都是到地方时间不长,就奉召回到京师中枢。
西夏李元昊叛宋称帝,大宋与西夏两国交兵,烽烟四起。晏殊位居宰辅,当此国家危急之际,针对内外动荡的形势,拿出应变方略责无旁贷。他经过审慎权衡,向仁宗提出四条建议:一、撤销行之多年的内臣监军成例,让前线统兵将帅有更大的临机处置决断权。二、在全国招募、训练弓箭手,以备战场不时之需。三、清理各宫多年积压物资,为边关提供充足的饷源。四、追讨各有司衙门非法侵占资财,充盈国库。
仁宗皇帝悉数采纳,颁旨遵照实行,对充实国家财力,支撑边关作战,迫使西夏议和起到了很好地作用。
晏殊成名早,仕途顺,担任重要职务的时间远远超过常人,他胸怀天下,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孔道辅(孔子第45世孙)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也是经过晏殊的栽培引荐得以重用。
据记载,晏殊一生创作诗词一万多首,大部分都已散失。现在存世的有他的作品《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另外,全宋诗收其作品160首,全宋文收其散文53篇。
观其一生,晏殊可以算得上在世享尊荣,身后留美名的幸运人物。
以上为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曲新词酒一杯,吉星高照成就了宋初 词人宰相晏殊畅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