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5 20:14作者:小编人气:
这一章我们要讲的是一个没去过边塞的边塞诗人,因为他家就在边塞!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年轻时候的经历和我们之前说的陈子昂差不多,有点不同是陈子昂家里有钱,而王之涣祖上有钱有势。王之涣年轻时喜欢仗剑游玩,任侠仗义、放荡不羁。如果这样一直下去,只能成为一个败光家产的败家子。然而,不知什么原因他开始读书了,而且读的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当上了公务员后,王之涣凭借其出色的文采和超强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自己的一把手县令。县令深深被他的文采折服,将其女儿下嫁自己的下属,而且这个下属比他的女儿还大十七岁。对了,他做官的地方叫衡水。就是这个盛产老白干的地方,也是一个盛产清华北大学子的地方。
鹳雀楼上压群雄
鹳雀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该楼位于黄河边上,下临黄河,远处是中条山,想来视野极好。鹳雀楼旧址山西蒲州,是唐代的登临胜地。登高赋诗是古代诗人的常规操作,更何况这个鹳雀楼是个网红之地,游人路过必定打卡之地。在这座楼上,有很多古人的诗篇留在此地,比如李益、畅当。在王之涣还没来之前,他们的诗篇确实为鹳雀楼带来了不少游客。
开元十四年(726),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在返回老家的途中路过了这个当时的网红打卡景点。于是王之涣便上去欣赏了下楼上美景,并作诗一首: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没有一丝丝的意外,也没有一丝丝的起伏,王之涣这首诗就盖过前人所有,更是后无来者。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从此鹳雀楼的宣传文案就此敲定了,千百年来,从未变过。
夕阳依偎在中条山身后,渐渐要落下去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水滔滔不息向着大海奔流。想要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更加努力。
王之涣赋闲在家也没有闲着,时常去周边城市逛一逛。诗人以诗交友、以诗会友。在这旅游的过程中结识高适、王昌龄。开元年间(具体时间应该在开元十九年至二十四年之间。这段时间,高适出塞归来第二次科举落地前后,王昌龄在汜水县尉和江宁县丞职位上,不过王昌龄将不满的情绪化为翘班的动力),三人于洛阳相遇。这日微寒欲雪,三人相约去旗亭喝酒听曲。在古代,诗的名字都是固定的曲子,内容就是填词。洛阳的这个旗亭里面的歌姬都在偷偷练着当世有名诗人的诗歌。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听曲,最后约定:这些歌姬谁唱到我们的诗歌多以后谁就是诗坛老大!
歌姬们准备轮流开唱,只见第一位女士站起身来缓缓开口:“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一听,得意的往墙上划了一条杠,说:“这是我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名歌姬开口唱到:“开箧泪沾臆……”。高适听后,微微一笑,站起身来往墙上划了条痕迹,说到:“这是我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第三位歌女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有站了起来,双手抱拳直呼承让承认。
王之涣自认为成名已久,却没听到自己的诗作,很是没面子,就气急败坏的说:“刚刚唱歌的人都没啥姿色,一看就不是重点培养的歌姬”。随后,王之涣指着最漂亮的姑娘说到:“如果这个姑娘唱的话不是我的诗作,那么我就退出诗坛,再也不跟你们争了。如果是我的诗,请你们拜我为师”。这话都说出来了,看来是真的急眼了。只见这位漂亮的小姐姐开口唱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听后,相视一笑。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此诗起于山川的雄阔苍凉,再承接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忽然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顿时就勾起了征夫的离愁。
《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后来近代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称此诗为绝句之最。
这首诗后续还有很多典故,比如慈禧的扇子。还有抬棺西征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的一个故事。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想起这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命令官员在天山南路沿途种下几十万株杨柳。左宗棠幕下大将杨昌浚作了这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写到这篇文章时,我正在新疆伊犁。当时左宗棠就在这里建立立伊犁府。本来想去看看能否找到一百多年前的左公柳,但是可惜的是,柳树树龄不长,到如今已经不剩几颗了。
赋闲十五年的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又有了入仕的想法,天宝元年(742),王之涣再入宦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或许飘零太久,又或许流浪过远,同一年,王之涣身患重疾,药石无医,55年的壮丽人生轰然结束。
虽然只是当了一年的县公安局局长,但是却留下了一桩审案的故事。一天,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根据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子并且背上有抓痕。继而破案。
很可惜,王之涣的诗作只存有六首,其他得均遗失不见。不过六首就六首吧,已经够了,还多了。“,皆能吟诵”就是说他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句。这两首绝句就足以奠定他的历史地位。
他的诗歌不使用高深的意象,清楚又简淡,就像日常口语。但他的这种简淡而自然的意象组合,却创造了新奇的意境和独特的意象。所以,只要我们一打开他的诗卷,就能够与他隔空相遇,霎时与他的感受共鸣共振,深度链接。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十五章 边塞四天王之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