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26 03:50作者:小编人气:
古诗三首之《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之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古诗三首】【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
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还有不服气的同学吗?与他PK一下。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精彩!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读诗后的感受?同学们,“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铺】【课件出示:铺开】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横野”指什么?【课件出示:横野】【课件出示:广阔的原野】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同学们,如果把“草铺横野六七里”改成【课件出示:“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比一比看,三句诗有什么不同学们,”草铺横野六七里”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第一句诗假使只为写景,还可这样作诗——“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
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铺”换成“长”、“绿”【课件出示第二句诗: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同学们,诗句中“弄”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弄】【课件出示:逗弄,吹。】把“吹”代入诗句中,读读诗句这样写行吗?同学们,你们从“弄”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同学们,“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你从哪里读出来?【课件出示:黄昏后】同学们,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饭后的黄昏时分。
】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同学们,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小结: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回想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课件出示整首诗】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谁来试试?同学们,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同学们,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同学们,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谁来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同学们,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以及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生活。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在风中吹笛的小牧童,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乘上诗歌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感受牧童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课件出示: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尝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学情分析: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感悟诗中童年的快乐、田教学方法及手段: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
教学手段: 品读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同学们,人们都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无拘无束)的、是(自由自在)的、是(天真烂漫)的。对,那对于现在正 身处童年的我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 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我们,正赶上了科学技术技飞速发展的时 代,所以,我们的童年更是(丰富多彩)的、是(多姿多彩)的、 是(五彩斑斓)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 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 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千 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 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2、板书课题:(5、古诗词三首牧童) 3、教师在板书时让学生回忆背诵一遍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引出本课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板书:【唐】吕岩) 4、介绍作者。(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 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 了神仙。) 1、检查预习。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熟读生字。
(全班读、男、女生轮流读) 3、指导学生划出停顿符号,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本诗一共有4 行,每行有7 个字,每行的节奏可划为二、 1.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诗意。(草铺横野六七里)放眼望 去,原野上草色葱茏;好像是谁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 多么茂盛的小草啊,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平缓舒服的感觉。那作家 是怎样用优美的诗句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 觉表现出来的呢?(草铺横野六七里,)对,诗句中的一个“铺” 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要求读出视觉上的感受。(可全班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 4、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诗意。(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吹 拂着草木,侧耳倾听,晚风中传来了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牧笛 声。还没看见牧童,却先听到了那悠扬悦耳的牧笛声,真的给人 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看到这些情景和听到这动听的笛声时,作 者又是用哪句诗来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 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的呢?(笛弄晚风三四声) 是的,其中,诗句中的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给传达出来了。
当然,这里的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 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作者才这样写的。 6、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理解诗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要求读出听觉上的感受。(可全班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 8、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诗意。(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古诗,不脱蓑衣卧月明。) 么悠扬动听?(牧童)(教师出示牧童图粘贴在黑板上。)请大家观察牧童图片,牧童吃饱饭以后已经是黄昏了牧童古诗,他连蓑衣都没有 脱,就躺在地上开始欣赏明月了。(教师出示月亮图粘贴在黑板 上。)此时,作者怎样妙笔生花,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 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的呢?(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学习了这首《牧童》,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古代儿童的生活情境;我们听到了一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声;我们闻到了一阵阵 清新的乡土气息。《牧童》一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生动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达了作者对 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之情。(课件出示主题 思想) 过度语: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长久,反复回味的。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 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文化,我们学校已经提出用吟唱古诗词作为 课题研究,我校的领导和老师给了我们大力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 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 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 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 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 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 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 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 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 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 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 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 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 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 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 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 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以上为用户投稿整理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古诗牧童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