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18 20:43作者:小编人气: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线阅读地址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第(1)篇
〔201807〕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电影《逃离索比堡》,我记得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CCTV6看的,久到具体情节都已经忘记了。
整部影片的气氛压抑至极,记得有列车运送大群犹太人到集中营,挑选,分列,妇女儿童被送去焚尸炉“淋浴”。一大群被关押的犹太人想尽一切办法逃脱,在那种环境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逃跑,横竖是死,不如搏一把。电影拍得很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最后有一部分人在密集的枪声之中,成功逃入森林。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在描述集中营生活时有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静,仿佛只是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学实验,这种感觉让我很不舒服,也许是因为我从未经历过类似情景,难以想象吧。记得在《逃离索比堡》中,很多人死的时候也是非常平静。
犹太人对德国纳粹的态度是从未宽恕,在世界各地,不惜一切代价追捕纳粹,记得有报道称摩萨德远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用绑架的方式抓捕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纳粹负责人,押回以色列受审,我想“复仇”是犹太民族烙印在心中的两个字。在二战中,日本在中国同样犯下了滔天罪恶,国人对战犯的宽容不可思议,思议便是痛楚。
饥荒总是类似集中营之类地方被关押者的死因之一,在酒泉夹边沟劳改农场,有犯人会因为饥饿而去吃死去同伴身体上的肉,维克多弗兰克尔曾经呆过的集中营,也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这些事实证明了,人性当中的确有动物性的一面,在极端环境中才有可能展现。
书的后半段在写心理学的意义疗法,以及意义疗法对官能综合症的治疗情况,结合作者在集中营的亲身体验,分析人性,探讨活着的意义,乃至终极意义。正如普希金所说:那些曾经遭遇挫折的地方,最能长出思想来。
书中囚犯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但其中一些人却从极端中体会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在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巴伐利亚集中营的路上,如果有人看见我们透过囚车的铁窗,远眺扎尔斯伯格山脉的山峰在落日中闪闪发光时的一张张面孔,他们绝不会相信这是放弃了生活的希望和自由的人的面孔。”不管人性的善恶如何,是人总归是大美的。
也许累累伤痛是生命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风起时,乘风御行;行风落处,潜心修行。
上周五因为得知一朋友的近况不免又开始想人生和人生之意义的问题,只是一如既往,并没有更好的想法。没想到周末翻到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好像是知道我有这个问题似的。
写此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能逃出生天,除了运气,也因为他的意志,他的选择。进入纳粹集中营,每个人过去所有的一切不复存在,而未来又没有希望,看不到尽头,每天都处于饥寒交迫苦累伤痛的状况里,时刻感到死亡的威胁,在这样极端的环境里,作者选择要努力活下去,要找机会实现其未晋之事业。最终他成为极少数的幸存者,实现了他的目标。
这书的篇幅短小,除了第一章是对集中营的回忆,后面的章节都是在介绍作者创立的“意义疗法”。书里讨论了“存在的虚无”和“习得的虚无”,各类精神官能症的治疗,在他看来,他在集中营里经历赋予他的意义是使他发现了人若不能避免痛苦,但是人可以自己做出如何自处的选择。所以他愿意用“意义疗法”去帮助处于痛苦中的或者迷茫中的人们。他主张:不要去寻求生活的意义,而是去思考生活问你的问题。发现属于自己的目标和需要尽的责任,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努力生活的过程中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吴伯凡老师枕边常读常新的书,也是很经典的一部作品。我读完之后就决定把它放到2018年田然读书会第一期分享。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运者,那段在极端环境中度过的日子,让他深刻地明白是什么力量让人活下去,又是什么力量摧毁了人的求生欲望。弗兰克尔在重新获得自由之后,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他人找到生活的意义。虽然我不同意作者对于“自由意志”的理解,但是我非常赞同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作者提出的“矛盾意念法”,我自己的个人成长和体验中也深有体会;最值得点出的是作者提到的获得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爱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种看似鸡汤的话却非常符合我的个人价值观。本书可以和非常多的著作、电影进行联系,同时在心理治疗上也对比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观点,五星推荐。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