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读后感分类
热门标签:

读后感

最新标签:

读后感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明史演义(上)】读后感7000字

日期:2023/01/16 11:36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明史演义(上)》读后感7000字  朱元璋  洪武皇帝发家史也是神秘色彩,出身有祥瑞,众人可以看到熊熊大火,跑去扑火又没有,仅是写出供人娱乐而已;进而帮人牧牛,牛又养的特别好,这时候又体现出管理能力,面临天灾人祸,又不得不揭竿而起,加入求生的大军(这也是为后来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种下的种子)。  朱元璋功过分析:  1、郭子兴无才,遂使朱元璋成名;疏不间亲,听信妻儿,反复无常,...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明史演义(上)》读后感7000字

  朱元璋

  洪武皇帝发家史也是神秘色彩,出身有祥瑞,众人可以看到熊熊大火,跑去扑火又没有,仅是写出供人娱乐而已;进而帮人牧牛,牛又养的特别好,这时候又体现出管理能力,面临天灾人祸,又不得不揭竿而起,加入求生的大军(这也是为后来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种下的种子)。

  朱元璋功过分析:

  1、郭子兴无才,遂使朱元璋成名;疏不间亲,听信妻儿,反复无常,喜金拦银,缓则坠渊,急则加膝,都城被围,大将回援理所应当,郭子兴却欢喜异常,哪有统帅风度,且内心狭隘,屡与张德崖有隙,甚至兵戎相见,而朱元璋却以筑城一件小事,示之以才,临之以庄,收拢人心,同时又借元兵杀掉郭子兴儿子,再兴兵为郭子报仇。

  2、元兵太弱,腐败退化到不堪一击,皇帝只知道享乐,有大将而不用,朝堂已经腐败不堪,前方怎么可能用心抗敌,致使朱元璋攻击如此顺利,无论是徐达还是常遇春带兵出征,少有败绩,一个新兴的组织击败腐败的旧组织,几乎都是很顺利的,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就像八旗兵打败明军一样。

  3、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陈友谅用兵失策;鄱阳湖大战,没有直捣金陵,在南昌困顿数月,攻击别人,没有在别人土地作战,劳师远征,偏在小城迁延顾步,真是愚蠢,85天,竟然拿不下城池,还在一直打,这时间和气势上面已经落人之后了;朱元璋帅大军迎战陈友谅,几乎被张定边干掉,这陈友谅身边也有干将,只是可惜;且造了这么多大船,怎么就不整点小船穿梭其间,怎么能被火攻呢,这是历史事实吗?

  张士诚也是宵小之辈,陈友谅在东南与朱元璋干仗,为何不从西南打应天,两面夹击,朱元璋即使不被灭掉,也足以三分天下,他却趁火打劫攻城略地,张士诚气量和眼界也就是一个土霸王,除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之外,还能干啥?

  4、用人得当,徐达忠诚,常遇春勇猛,韩成换衣救护朱元璋,刘伯温天下奇才,李善长萧何再生,其他如廖永忠、李文忠、胡惟庸,冯胜、蓝玉、沐英等,都是一等一的将才。

  5、权术无双,陈友谅对待俘虏是杀,朱元璋对待俘虏是放,得尽天下人心。

  6、时势造英雄,不是朱元璋天生就想帝王将相,而是一步步被逼无奈,最后上的了贼船,被时势挟持,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最后荣登九鼎。

  7、八股取士,广受诟病。当时而言,收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对维护帝国统治,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范围太窄,导致思维僵化,不利于人才辈出,天下事总要天下人去做,天下人都做着一件事,那就离死亡不远了。

  8、大杀功臣;过度信任胡惟庸,刘伯温建言不能使胡惟庸为相,胡惟庸毒死刘基,朱元璋也相信胡惟庸诬告刘基的帝王气象之谈,蓝玉(与太子又亲戚关系,属于太子党)调戏元妃,也是该死,不知检点,骄纵行事,已知被疑,尚不加改正,功劳越大,反而越被帝王忌惮。

  9、贤内助成功必须,马皇后在郭子兴时代,都已经为朱元璋善后,暗地里为郭子兴输金送银,让朱元璋获得郭子兴信任,建国后每次亲自为朱元璋送饭,以免其他妃嫔或是宫娥受欺负,因为朱元璋为人过于忮刻,为太子绘成负子图,,后太子劝导朱元璋,龙颜大怒,负子图救得太子一命。

  10、为人忮刻,刻薄寡恩;投掷马后,拓打太子,偏信胡蓝,不封刘基,免李善长,只因为李善长未尝入谢,即怀恨在心,与郭子兴这一点倒是非常相像,接连掀起胡惟庸案,蓝玉案,大杀功臣,有保护江山之意,也有自己性格缺失的地方,直接导致下一代无将可用。

  11、诸王守边,为帝国屏障,防止大臣尾大不掉意图篡位,建立内阁中枢,言官核查制度,建立军户制度,军队自给自足,前期的一些列政策都是很有效果的,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其历史价值,但是后来的君王不足以启用这样的价值,导致后续的一系列悲剧,朱棣起病,藩王屏障荡然无存;言官核查,致使崇祯皇帝无可奈何等等,都是久病聚集的结果。

  12、皇后必出民间,这一点真是大出以外,也就是这一点,巧妙的避开了外戚干政,联合大臣高内乱的可能性,同时,皇后来之民间,更能体验民间疾苦,能够善辅帝王,至少不会作恶。

  朱元璋成功,有其才华之所在,善于用兵,懂得用人,勤劳果敢,也有历史的必然性,元兵无能,对手愚蠢,汉民抗击蒙古的势力恰恰被朱元璋抓住了,民心所向,又没有竞争,建立帝国那是水到渠成,倘使蒙古败退之后,张士诚与陈友谅稍微明智一点,大好江山,真不知鹿死谁手。

  二、建文帝

  这是明显在强大君王之后的皇帝,远不能让那些皇叔们信服,等级之初,朱元璋又没有留下戡乱的大将和治国的大臣,重用的是一些书生: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齐黄二人又不和,致使朝政更加不稳定;况建文初立,不采取怀柔政策,缓缓图之,,竟然听信大臣骤然削藩,既然已经决定,那为什么第一次押解周王入京,又怜悯起来,妇人之仁原形毕露,这样的帝王能有什么作为。

  建文帝内心根本就没有注意,听信他人,不善分析,毫无主见,意气用事,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大军出征之日,建文帝召集大将,竟然说出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这是干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军出征在即,不是激励士气,勇往杀敌,责任由皇帝兜底,而是束缚将士手脚,朝堂已败,军旅岂能得胜。有多少次朱棣都是面临险境,均是抓住这一条道德约束二进退自如。

  而建文帝用李景隆为将,竟然被朱棣儿子高炽组织妇女投掷瓦片打退,这样的将才也能用吗?就一盛庸还算是抗击朱棣的可用之才,但也被不杀叔父的命令所牵制,东昌大捷几乎歼灭朱棣,甚是可惜;然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东昌大捷,建文帝亦是欢喜非常,大赦天下,就连李景隆也是无罪释放官复原职,这样的措施,谁还用效命疆场呢?

  方孝孺献上离间计,燕王父子差点上当,即朝廷和燕王政权有一样的内外环境,为什么最后燕国能够击败朝廷,一统江山呢?这与老大有直接的关系,朱棣和建文,两者根本就没法比,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帝竟然对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慨然而言:日照龙鳞万点金,这境界,怎可同日而语。

  建文帝派出太监巡视,太监作威作福,台官交相弹劾,建文帝又命令地方官严加追捕,导致太监投降朱棣,引领大军直扑京师,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派太监出京呢?又为什么不让他们回京之后再行处置呢?终于使自己落得个袈裟飞度,流落人间。

  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建文帝作为帝王的能力和魄力,远远不如朱棣,朱棣对于历史的贡献要比建文帝当政要高,其他不说,就单单一条迁都,天子守国门,就是帝王将相的霸气。

  建文帝决死一条:胸无主见,飘移不定,喜怒无常。

  三、朱棣

  朱棣文治武功,也算是难得的帝王,第二代帝王延续甚至改进朱元璋的政策,将大明王朝推向另一个高峰,显然朱棣比建文帝要强得多,但是由于帝王之位来路不正,所以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自己的地位,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让朱棣更高效,或者更具杀伐决断,显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棣功不可没。

  1、准郑和下西洋;郑和一路上也是耀武扬威,展示大明帝国的实力,,即使有那么一些殖民嫌疑,也有寻找建文帝下落的猜测,但是总之一路浩荡前进,总有益于帝国的商业贸易,为小民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2、对外作战,一律亲征;有不信任他人的嫌疑,也有自己建功立业,堵塞悠悠之口的嫌疑,更有抗外患才能醒内忧的打算,远征鞑靼,荡平瓦剌,西北从此太平,能保我民众百年和平,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朔漠,想想英宗的被俘,真是感慨万千,但是耀武扬威太过,致使拓边未能守边,只设置郡县没有驻扎军队,到时一大败笔,文以武备,没有武功,何来文治。

  3、天子守国门;为就近控驭胡人,迁都北京,大臣多有反对,朱棣令言者无罪,后大臣直言不讳,惹得朱棣大开杀戒,君王就是君王,伴君如伴虎,说话还是要先肯定后否定的,不然一片衷心何用?

  4、好大喜功,打仗几乎打空了国力;不见得每次都要亲征,派将军们出征就可以一举荡平外患,六师远征,帑金耗费无数,最后也是死在征途返程之中。

  总而言之,朱棣的文治武功、开疆拓土、扫荡外族,打下明朝稳定的外围环境,仅此一点,就是功不可没。

  四、仁宗洪熙高炽

  高炽也是跟着朱棣南征北讨,建立帝王功业的人,为人仁义为怀,尊贤爱士,有仁者风范,但天不假年,在位一年即殁,如果时间长一点,也许真能达到文景之治的效果,但也许是一种夸张,因为朱棣穷兵黩武,所以高炽稍微仁慈就可以显得非常的亲民,对比作用也是有的。

  但是高炽唯一一点信任太监山寿,紧急召还尚书黄福导致交趾之乱,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是手段还是欠火候,而且太监的能力和价值是不能和大臣相提并论的,这一点,帝王应该是清楚的。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领导者应该很清楚在哪一方面该信任谁。

  五、宣宗朱瞻基

  1、上位即平定叔父叛乱,政治手段依然显现,没有像建文帝那样妇人之仁,霹雳手段,廓清内政,保朝政十年不乱,任用三杨为臂膀,总得内外无忧。

  2、交趾之乱,不能全力平定,只是许以利益,大军北还,大好河山拱手让人,还自欺欺人,轻信人言,为何不以此为借口,大举兴兵,一举收复失地,此之谓一大失。

  3、口无遮拦,随意许人,由自后悔;皇后之位,竟然视同儿戏,让贵妃践举皇后之位,解释为少年事,这好玩吗?

  宣宗是有手段的人,又有大臣辅助,很少信任太监,虽然不能开疆拓土,但是守城之君当之无愧。

  六、英宗朱祁镇

  1、信任宦官王振;明朝帝王,大凡信任宦官的,都是因为幼时生活经历,当时没有可信任的大臣,只有宦官在身旁陪伴,久而久之,就非常信任熟悉的人,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宦官恰恰就是让人好逸的,更容易让帝王喜欢;普通人喜欢无所谓,帝王喜欢就麻烦大了。

  2、太皇太后简拔五位大臣,辅助幼主,又有太皇太后及时干预,才没有让王振一开始就大权独揽,待太皇太后驾崩,五位大臣没有兵权,直接导致王振肆无忌惮。

  3、五大臣为君子,王振是小人,整治小人就是要用小人,君子怎么着也是斗不过小人的,王振专权,太皇太后驾崩之日,已是必然。

  4、坏人做好事;王振怂恿英宗来回三次大军征讨缅甸,终于荡平外患,王骥甚至越过麓川千余里,跨过金沙江,驯服土番,开疆拓土,对历史也是有贡献的,虽然是为了耀武扬威,动机不纯,但是结果却是好的。

  5、朝政不稳,民怨四起。都是以诛王振为名,揭竿而起,英宗真是不知,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6、土木堡之变;乜先虚报进贡人数,被王振人头清点,导致赏赐没有先前丰厚,致使乜先大兵压境。(乜先与王振同为宵小,王振难道没有对付乜先的手段吗?为何到后来才按照人头给予赏赐呢?前期没有按照规矩办事,给予小恩小惠,后来习以为常,再来更改,就更加难了,无论是对君子,还是小人);乜先攻击大同,明将接连战死,很少有孬种出现。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一路上兵戈赫赫,总不能抓住关键,总于等到粮草将尽饿殍遍野,才要回头;返程时又要绕道自己家中(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返程时间全被浪费,又在紫荆关外徘徊不前,等到辎重到来,乜先带兵也带兵赶到,此时应该督兵力战,有粮草,有兵马,有皇帝,只要死战不退,定能一举击溃乜先,至少打个平手,偏偏王振又下令退兵,这是兵家之大忌。总在不可能之时,樊忠椎杀王振,亦不能带领英宗突围,无可奈何了。

  7、太监议政。英宗被俘,朱祁钰和众大臣议立迁都与否,太监兴安虽然言之凿凿且大义凛然,但是身为太监,总不能议立朝政,这样一个陋习,就是从英宗开始的。

  英宗对大明帝国本质上讲,是没有历史贡献的。

  七、景帝朱祁钰

  1、京都保卫战。任用于谦、石亨等大将,众志成城,乜先土木堡大胜,并不是自身强大,而是明军主将无能,北京城一战,勤王各师大败乜先,才真正表明军队战力。

  2、英宗被俘之后,乜先差一点将女儿嫁他,又有伯颜帖木儿与之私交甚好,这在外域还交上朋友了。回国之后,已经明显受到冷遇,为何不富贵一生可矣,偏偏乜先等一众外域朋友时来贡献,你这不是遭人嫉妒嘛!你当皇帝的时候早干嘛去了,难道看不来,这是反间之计嘛,朝廷内乱,外族才能有机可趁。

  3、太子异位。景帝登基之初,已然任命英宗之子为太子,而后又要换成自己的孩子,这就有点过了,帝位本就来路不正,为什么不全心社稷,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4、心灰意懒;因为哥哥回来,帝位已经成为大臣交相陈奏的敏感话题,加之景帝儿子、皇后相继病殁,更使他心灰意懒,醉心女色,终于让石亨逮到机会,英宗成功复辟。

  5、用人不当,不识人性。于谦是患难大臣,却不是治国良才,石亨因为于谦保举之恩,才能够建立不世之功,为报恩,石亨保举于谦儿子为千户,于谦就算正直,也要表示感谢,在后拒绝也可,他倒好,沽名钓誉冠名堂皇,厉声拒绝,人事也太不练达了吧!况且于谦又奏劾石亨的儿子,石亨本是土木堡之战中逃跑将军,这样的大将,太平盛世怎么能够大用呢?最后被石亨夺门也是理所当然

  景帝是有功与大明朝的,别的不说,就单单北京保卫战,成功打退乜先,保住明朝百年基业,就是大功一件,奈何景帝气量狭小,不能容人,更没有文治武功的雄心壮志,老婆娃子的相继离世,更是对他致命一击,终于还回了属于别人的东西,为景帝记,待儿子离世之后,顺水推舟,立英宗子为太子,励精图治,广播恩惠,说不定真能打出一片盛世。

  八、英宗复辟

  1、干死石亨,石亨做事太狠了,卖官鬻爵,明码标价,更有甚者,其子石彪竟然抢了英宗的未婚妻,牛逼大了。

  2、差点有听信宦官,干掉太子,若不是大臣李贤,太子真就完蛋了,英宗也彻底绝后了。

  九、宪宗朱见深

  1、被老女人迷倒;万有贞的迷魂术竟能够让小自己10岁的宪宗神魂颠倒,这女人也是了不得。

  2、平凉战役。明朝每一个皇帝在位,总会发生几次战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平凉之役,最后为项忠平定,前期战殁这么多将领,说明明军战力已经开始下降了。

  3、宪宗因汪直而立西厂,宪宗想知道外面的事情,就让王自侦查,就设立西厂,汪直为首,东厂是朱棣所立,西厂是宪宗所立。

  4、北征鞑靼,大获全胜。汪直监军,大军直奔威宁海子,天气极为恶劣,汪直进军大获全胜,恶劣天气下,敌军不相信有人开战,及时是小人也可以大获全胜。

  5、议换太子;万贵妃劝宪宗换立太子,太监怀恩力言不可遭贬,又因为泰山接连地震,御史又暗示东宫,宪宗才不为万贵妃迷惑。这说明宪宗不是不能自己拿主意,而是太容易受到他人的怂恿,好人还可以,坏人就不行, 帝王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这是很可怕的。

  宪宗优答李俊,立斥佞人,也是英明之主,但其內帑用尽,责及中官,泰山连镇,保全太子,却非明主所为,身边尽是小人,及时优做大事的能力,有怎么可以做成呢?但是又是谁让自己身边尽是小人呢?

  十、孝宗朱佑樘

  1、驱逐万氏一党;明朝有个规律,无论大臣多么牛逼,只要皇帝想整治你,没有不成功的,不像其他朝代,权臣把皇帝逼得没有办法、孝宗继位,就把万氏一党全部清理掉,不费吹灰之力。

  2、求贤问治,大有中兴之态势,奈何后来外戚干政、内竖横行。

  3、满仓儿案件,颠倒黑白,能吏被黜,是孝宗英明与昏聩的分界点。

  4、歪打正着。孝宗想着炼丹的事,才想去看看李广家,结果炼丹书没有找到,倒是找到了账本,按图索骥波及大臣,幸亏太后兄弟通过太后之口劝解孝宗,否则国家机器将会中断运转,几近瘫痪。(与崇祯帝几乎一样,只不过崇祯帝求治太甚太快了)

  孝宗是一代明君,观其前期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吏治方面做出了很大成效,朝堂为之一亮,但后来渐渐懈怠,迷恋生老病死,广练仙丹,后因李广之死迁出事情真相,才使得孝宗幡然醒悟,正要大干一场时,奈何一回头已百年身,天不假年,只能遗恨,寄希望于太子,还要求阁臣好好辅佐,岂不是笑谈。

  十一、武宗朱厚照

  1、玩乐皇帝,豹房独创,无论大臣妻女、小家碧玉一概不放过,就是妓女娼寮也是受用不禁,此等皇帝,不败亡就是逆天。

  2、信任刘瑾。太监都是一个德行,而且太监上位也是一个道理,帝王在东宫之位时,已经与这些人熟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3、大臣无能。刘健、李东阳、王岳等人,密谋不严,明知道刘瑾等8人与武宗关系很近,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将其死磕到底,一气呵成将其拿下,非要等到明天,就这一晚上的时间,就足以使事情翻转,果然刘瑾等人得到消息,就去向武宗哭诉,竟然一步步引诱武宗直接下令拿人,这就是夜长梦多的下场,政治斗争,哪有什么等到明天之说呢?

  4、李东阳自保有余。李东阳一直在阁,大部分就是因为知道有些时候闭口不语装傻比。

  5、小人手段。刘瑾专门捡武宗玩乐的时候递上奏折,武宗随口一句,就成全了刘瑾。

  6、有明一朝,无论多么昏聩的君王,总有忠臣,这能说八股文都是害人的嘛?比如蒋钦弹劾刘瑾,竟然被锦衣卫活活打死狱中;但是这样的愚忠,真的有价值吗?

  7、太监才能灭太监;太监张永、马永成等内廷官员、内阁大员等外部官员联合弹劾刘瑾,武宗尚要亲自查抄刘瑾府邸,可见对刘瑾是多么的信任,待到查出铠甲弓箭甚至暗器才相信刘瑾造反事实。

  但是奇怪的是,武宗昏聩至极,为什么杀刘瑾确是易如反掌呢?难道是刘瑾比武宗更可恨,如果刘瑾非常英明决断,是不是就可以把握朝政了呢?是不是就不会被这么轻易干掉了呢?但是如果刘瑾精明强干,怎么会诱导武宗干劲坏事呢?这真的是明朝的行政制度设立的好吗?

  8、喜好出游,动不动就自己换个便服带领江彬就出去了,还将豹房带到外面,寻花问柳,手下人更是鱼肉百姓,但是就这样的随便淫人妻女,就算是皇帝,这位置能做的时间长吗?

  9、自己给自己封官,皇帝不要,非得做个大将军,武宗也是奇葩。

  10、叼龙真凤;庐家少女,亲承雨露之恩,楚国襄王,又做行云之梦;酒家女李凤,少女情怀,也有国家忠义,委婉劝谏武宗回都,管理国事,最后路途不幸病殁,如果李凤可活,或许武宗会少一些荒唐之事,【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明史演义(上)】读后感7000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