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3/01/16 11:52作者:小编人气:
《巨婴国》读后感2100字
几个月前就开始就心心念的书。
以前也看过武志红的几本书,
比如《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
在《为何家会伤人》里面,
武志红谈到了原生家庭中
可能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
也让读者对原生家庭对人的伤害逐渐开始重视。
如果说这本书,全国上下拍手叫好的话,
那么这本《巨婴国》可以说是跌至谷底。
微信读书,当当网,亚马逊均已下架此书,
如果你去网上搜这本书的评价,
也是骂声一片,称其是一本烂书。
但这本让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花了本周大部分的阅读时间
仔细的研读了这本30多万字的《巨婴国》。
何为巨婴?
巨婴就是指一个个个体,
身体上已经发育成成年人,
而精神却还保留着婴儿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这些巨婴的特点包括:
自我意识的狭隘,
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别人产生的影响,
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
为了迎合而迎合,
无法施与爱或分享爱。
武志红说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来区分的话,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都没有超过六个月。
六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的共生期,
他和妈妈共用一个心灵不分彼此。
而这之后的共生,我们都可以称为病态共生。
也就是说,按照他的观点,
国人的心理年龄
还停留在六个月婴儿的共生期阶段。
那么既然武老师说我们的国人都是个巨婴,
依旧停留在六个月婴儿的共生阶段,
我们就来看看这阶段的婴儿有什么心理特征。
六个月前的婴儿有什么心理特征?
婴儿和妈妈构成了身体与心理的共同体。
而病态的共生可以体现为,
我们国人推崇的大家庭,
集体主义,拒绝AA制,
以己度人,统一思想等等。
2. 全能自恋:
这个特点主要就体现于世界是我的,
必须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3. 偏执分裂:
所谓偏执即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谓分裂就是事情一分为二不能共存。
在巨婴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
这也是孝顺和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我觉得总结一句话
就是婴儿期的两大需求没有被满足:
即:被关注的需要 和 被无条件的爱
爱是回应,是看见,是链接。
作为一个能量体,
我们犹如一个章鱼,
会不断伸出自己的触角,
如果这个能量的触角被接住,
它就得到了祝福,
而会变成生的能量。
如果没被看见,
而是被拒绝与忽略,
那么它就会变成黑色的、破坏性的、死的能量。
如果一个人整体上觉得自己是被拒绝被忽略的,
那么不管他外在看上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内心,或者说真自我,都充满了破坏欲。”
关于集体主义和孝道
我们或许误解了个人主义,
也夸大了集体主义的善。
这部分也是导致此书有巨大争议的原因。
文中作者对集体主义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判。
文中提到国人爱扎堆,
这种集体主义的形成
则是因为心理上需要陪伴无法直面面对自我。
武志红认为集体主义的真相是:
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
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是破碎的,
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
追求与他人的融合。
在群体里,共享一个群体性自我,
其中没有“我”,只有”我们“。
孝道文化就是在家庭层面上集体主义的延伸。
家长们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可以“压制”一切个体行为。
报考大学要你去报好找工作的专业,
报志愿要你去报家附近的学校
到了适婚年龄开始逼你找对象不管你想不想找
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永远摆在第一位,
而不考虑你的感受和孤独
他们总会用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
来脱离干系,以爱之名捆绑。
听上去这句“我都是为你好“
代表着家长的爱和牺牲,
而究其本质,
他们所要换取的不过是那句
“你孩子好听话,你孩子是好孩子“。
文中提到了“孝“的本意就是”顺“。
武老师在本书中批判的是
因为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合理的顺从,
也批判我们用道德去绑架的这种行为,
因为这种观念和枷锁,
它扼杀了很多个体的自我发展,
使人们变得冷漠,功利,
追求别人目光里所谓的成功。
我前俩天看过一个泰国拍的一部宣传片,
就是在讲家庭的教育。
文中的母女在菜市场卖菜,很贫穷,
看到隔壁摊卖豆芽,生意很好,
所以萌生了回家也去生豆芽
然后拿去市场上卖的想法。
母女俩回家之后开始种豆子,等着发芽。
很可惜的是,
发出的芽都烂了,一个也没有成功。
母亲对女儿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于是,母女俩又开始深入研究如何种豆芽,
然后又试了一次,
结果还是失败了,
这时镜头切换到这位母亲
看着存折上只有几百块余额的场景,
母亲落泪了,
女儿问:妈妈,你是不是哭了?
这时妈妈看到从房梁上滴下的雨水,有了灵感。
想到了自动浇灌的方式来让豆芽成长。
她妈妈擦了擦眼泪,
微笑着对女儿说:“女儿,我们再试试“
最后,当然,她们成功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最后她的女儿去了很好的大学,
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并攻读硕士学位,
这一句“我们再试试“是她的座右铭。
因为这句话,
她可以无所畏惧的去努力,
去实现梦想。
试问多少家长面对考试成绩,
面对报考志愿,是这种鼓励的态度?
种种问题的出现,
归根结底,还是落在了教育上。
这份教育,
不是从学校获得的,
而是来自于家庭。
《沉默的一课》
里有一句这样的话:
当一只蝴蝶/剧烈地对折/
它的翅膀/请将这当作一个沉默的呼唤。
哭声,是婴儿的呼唤,
他们不能诉诸语言,
但至少请知道,
这是他们的呼唤。
而那沉默,可能是更深的呼唤。
“不管全世界怎么说,
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
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巨婴国】读后感2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