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读后感分类
热门标签:

读后感

最新标签:

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3500字

日期:2023/01/16 11:57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3500字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费老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跟着费老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过境迁,但他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再读这本书,是有原因的:其一,自我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听...

  《乡土中国》读后感3500字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费老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跟着费老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过境迁,但他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再读这本书,是有原因的:其一,自我很小的时候就时常听起费孝通费老的名字,因他是吴江人,和我是同乡,在县级市这样一个层级的地方只要出了一个学识过人和名声享誉的“大家”,其名字总是容易在坊间广为传颂的,尤其是在学校。犹记得当时有费孝通冠名的教学楼、奖学金等等。如今看到,也有些亲切,对他的书,自然会更上点心。其二,从我个人狭窄的学术和知识体系来讲,社会学科的书籍看过的实在是有限,高中学的是理科,大学念得的是经济学,肚子里的储备太少,恐怕翻来翻去,《乡土中国》能算的是其中及仅剩有限的书本之一了。学识之浅薄,贻笑大方,望见谅。

  手里的这本《乡土中国》应该算是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2016年7月第14次印刷。关于书中的经典语录,摘抄如下: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Page 009)——这里讲了中国的农村,以及乡下人的土性,其实这里的“土”是有根源、有内涵的。而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在中国完成城镇化进程以前,尤其是70、80后的脑海中,我想都是有着相当深刻的相关记忆的。

  2、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愚”在什么地方呢?(Page 019)——我想这里的“愚”,恐怕更多是城里人的一种优越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是无法比较的,但往往所谓的乡下人中,是不缺少聪明人的。即使不够聪明,世代传承的技能,也足以“不愚”的。

  3、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Page 041)——费老也谈“圈子”,我觉得非常生动,非常中国化,用一个所谓网络段子来说,谁谁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表妹的儿子的同学的老乡的闺蜜,说不定就是你小学同学,还可能是你现在的单位同事的老婆,中国人的圈子是发散的,交互而密集的。

  4、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Page041)——我想,这是中国很有趣的一种现象,不仅是现象,也能称为一种文化。就像一个外国人学习中文,自家人三个字都能认识,但未必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未必能分得清自家人、家门、家里人的圈子范畴吧。

  5、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Page43)——中国人讲人情味,甚至可以抛开所谓的权利和秩序,当然,这有传统的世俗道德的约束。但总体来说,人情这个字眼,是很有中国味道的,不用说自己的孩子成年之后与父母的关系,亲属圈子、同学圈子、各类具有相同属性的圈子都能带上人情,用特有的伸缩秩序,拉起不同的交情往来。

  6、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Page57)——实在不能再赞同了,像这样的事例,不是说只有中国社会才有,但在中国更显得“理所当然”。看待别人和对待自己,往往不是一个标准,对自己和对自己圈子,总是显得豁达和辩解,这也带着一些中国人的“聪明”意味。

  7、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Page64)——在标准意义的中国传统家族中,女婿、儿媳妇都是外族人,很多传承的技艺都是一脉传子,很多古老的家族企业,兄弟联合,父系维持,是带有很浓重中国传统味道的现象。

  8、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Page83)——中国的传统、经验和行为规范自成格局,但不依靠所谓的权力和权力机关来运行监督,而是从教化礼仪和社会舆论中得到贯彻,使得“敬畏”而“主动”。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显然说明了乡土社会以道德规范为主要法绳,而非法治。

  9、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事实上,普通人在都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难知道有关生活、职业的种种法律。法律诚了专门知识……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Page91)——这也是非常有中国乡土社会风俗的特征的,很多时候做了违法违背风俗道德的事情,往往第一谴责是没有面子,没有脸面,“丢了祖宗的脸”,这应该是乡土中国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力量,是维持一个民族行为有效的规范,但我认为,现在社会“法治”尚未完善,但“礼治”已经接近消失,变化之快,实难敢想。

  10、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Page110)——所以我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教化,教化是一个稳定的长时间的过程,似乎在政治学中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在乡土社会中,共同接受的一套规范去遵循、传承,是形成稳定的文化的一种保证,在这里倒没有了政治中的一种边界,即依靠权力的力量驱使,来短时间形成的一种恭敬、顺从的行为。

  费老的这本《乡土中国》虽然只有11余万字,但重读一遍又花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因为内容充实,需要思考的时间,往往深有感触。从社会结构、风土人情和伦理体系出发,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等十四个章节讲述了一系列中国乡土社会的现象、本质、内涵和结构本色。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从社会传统礼治到依法治国的法治管理的转型期,已然与封建时代的乡土社会相去甚远,但是今天出现的很多问题,权利腐败、人情关系、固步自封的心态,都带有乡土社会的残留。同时,在急速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丢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还是更隐蔽的藏在了一些现象的更深处呢?我想,在现在的时代,再次重读《乡土中国》,依旧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收货很多。【乡土中国】读后感3500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