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日期:2022/11/18 20:51作者:小编人气: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台北人在线阅读地址
台北人读书笔记 第(1)篇
写在水上的字——读白先勇《台北人》n以前一直听高晓松很推崇台湾文学的代表人物白先勇,而且他的身世也很特别,国名党高级将领之后也给他的文学作品带来一点不同的关注。楼下社区图书馆正好有两本他的书,看到就借了,一本《台北人》,一本《树犹如此》,这一周就先读了《台北人》,有机会还想读他的《纽约客》。【身在台北,心在大陆】n《台北人》名字叫做台北人,可全书一共十四个短篇小说里,每一个故事讲得其实都是大陆人。描绘了败退台湾后,那一批仓促来台,还守着故乡的梦,守着远方的爱人,过着充满希望又充满绝望的十几年罢了。十四个短篇故事中,有讲述交际花与贵夫人们相斗的《永远的尹雪艳》,对比在上海滩十里洋场的光鲜过往,有一种美人迟暮的哀伤;有描写在南京市熠熠生辉而在台湾默然离世的李将军葬礼的《国葬》,似乎大时代终结的宿命标志;也有刻画游园惊梦里的一终当年在大陆红极一时的昆曲皇后、年轻舞女的《游园惊梦》,有的人还在试图抗争衰落的大局和老去的人生,有的人去已默默接受的命运的安排;而我最觉得写的最好的一则反而是《一把青》,前半段讲新婚飞行员丈夫与日军激战而坠机身亡,留下年轻的妻子朱青失去生活信念的悲戚,颇有点齐邦媛《巨流河》中国军飞行员张大飞的影子,而后半段却讲朱青在台湾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的变化,世事变迁,人生无常,让人唏嘘。每个短篇故事里面,写的是游园、宴会、老友相聚,用白描的手法把社会各种场景在你眼前刻画出来,满是一副充满画面感的芸芸众生像。就像中国国画,画中的线条、人物很重要,而留白同样不可或缺,它留给观者不同的共鸣和遐想,《台北人》的故事也是一样,描出这些芸芸众生的人物之外,也在留白处描出了这些人物那份浓浓淡淡欲说还休的乡愁,描出客居异乡醉生梦死的悲欢,描出有家不能回只能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悲戚。无论是底层兵士、还是高层将领、曾经的风月场交际花、当年的革命青年等,无不望尽天涯路,守着一份故国情怀,这一种在有生之年又无法看到希望的缥缈一梦,既然醒来更痛苦,不如在这梦中沉沦下去,最好再也不要醒来的悲情跃然纸上n【唯念过往,皆因乡愁】n曾国藩曾说,“过往不恋,当时不杂,未来不迎”,这些短篇小说都沉浸在过往的回忆和现实落寞的对比和挣扎之中,按说立意上有些消极和阴暗,可白先勇长在笔法精炼雅致,寥寥数语就让读者陷入主人公所在的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倘若没有这段政治和战争导致的家国离别。离愁其实是作家诗人最美好的养分,滋养着他们丰富敏感的内心,绽放出些美好丰盛的花朵来。我想正是这些思绪,直击60、70年代客居台湾的正在老去的“荣民”一代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内心世界,真实而能打动内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结语】n正在读这本书的这一周,传来也是台湾的著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的消息,还记得林清玄写过一篇《写在水上的字》,“ 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就用这句话作为这本《台北人》的注脚吧。三个石头 2019年1月27日
初读书名,以为是描写台北当地风土人情,通读全书,才如梦初醒,与其说是在写台北人,倒不如说在写中华民国的遗老遗少们。他们经历变故,客居台北,苟活于世。全书描写了十四个英雄归田、美人迟暮的故事,通过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作者虽落笔温和克制,但字里行间却透着无以名状的苍凉。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一个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大有被历史裹挟而无可奈何的惆怅。通读全书,最深的感触是,欢喜的反义词不是悲伤,而是麻木不仁、行尸走肉,这是比悲伤杀伤力更大更彻底的事。至少悲伤会时刻提醒分离之痛,而麻木只会教人苟且过活。正如开篇《尹雪艳》中所写,尹雪艳撤到台北后又开了一个与上海一样的会馆,一帮遗老遗少们每天光顾,觥筹交错间一起回忆峥嵘岁月,假装一切如故,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麻痹方法看来可笑,然而更多的是深深的悲哀。有些悲哀是可以治愈的,然而白先勇先生笔下的悲哀,是种被沉重历史压的透不过气,无可奈何的凄凉。在这样的历史洪流里,每个单独的小个体根本无能为力,只能麻痹心智,像“活死人”一样,忘记现实,一起意淫过去。如果说悲伤只是个体性的情绪,那么行尸走肉则带来整个社会的沉沦。或许因为在台湾生活过半年,对乡愁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文学作品里一个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名,回忆起在台湾的点点滴滴,莫名感同身受。亲历了太阳花学运,反服贸占凯道,看着民调低迷,一上台便否认九二共识,到如今九合一选举绿地又变蓝天,韩国瑜掘开祖坟,上海的地铁和地下通道又开始挂起“欢迎来台湾”的宣传广告,莫名有些欣慰。作为同样被历史裹挟的小人物,面对两岸统一这个历史课题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但我在内心深处仍默默期冀“一片乡心两处同”!
因为有余华先生写的书评在前,故而我不大敢再写书评。且我已看完余华先生的书评,不得不感叹一句余华先生的感悟实在是我辈无法企及。余先生有一种超脱的格局,习惯于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事物,想来余先生与白先生应当是至交,二人必定有过很多次扺掌而谈的经历,才能对白先生的精神世界有如此之高的了解。
关于此书,我有两点比较主要的感悟。一是余先生文中也提到过的今与昔之对比。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人甚至是世界文人进行哲学思考的母题,本书所有故事中都采用了十分明显的今昔对比,让人忍不住感慨时光易逝,五陵年少争缠头或者是倥偬戎马少年时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二是书中的台北人,其实是无家可归的一群人。他们的家早就随着战争的硝烟湮没在岁月里,只留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过去。而昔日的好友也一个个地离开了人世,他们的过去终将被遗忘。他们的后代已经不稀罕他们那老一套的做派,连带着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习俗一块抛开。他们是无家可归的一代人。中国人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迫不得已背井离乡离开大陆来到台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大陆。台湾的缎子没有南京的光滑,台湾的姑娘没有桂林的水灵,台湾的厨子做不来可口的菜肴。但是,大陆回不去了。台北人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