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生活百科、读书笔记

网站地图

读后感分类
热门标签:

读后感

最新标签:

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7500字

日期:2023/01/19 15:05作者:小编人气:

导读: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7500字  转载:人是如何寻求失败的——读《当尼采哭泣》  狗狗的思考  在心理学爱好者中,《当尼采哭泣》是本名气挺大的小说。虽然是小说,但它的定位并不是消遣,也不是纯粹的文学著作,而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小说。作者希望藉这部作品表达他对许多心理学议题的思考,能启发困惑于、感兴趣于与生命有关的特定议题的读者。这样说读者就能看出来,它的作者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一位学者和心理治...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7500字

  转载:人是如何寻求失败的——读《当尼采哭泣》

  狗狗的思考

  在心理学爱好者中,《当尼采哭泣》是本名气挺大的小说。虽然是小说,但它的定位并不是消遣,也不是纯粹的文学著作,而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小说。作者希望藉这部作品表达他对许多心理学议题的思考,能启发困惑于、感兴趣于与生命有关的特定议题的读者。这样说读者就能看出来,它的作者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一位学者和心理治疗师。更准确的说,不是一般的治疗师。作者是当今团体治疗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学派的扛鼎人物,斯坦福大学精神医学终身教授,欧文·亚隆。

  据作者自己介绍,在拿到终身教职、完成几本广受好评的教科书的写作之后,作者觉得更希望将自己的理念与对生命的关怀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认为,文学叙事,故事,才是最直接的、最触动人的东西;生命的真谛,深沉的安慰,以文学的形式存在,对普通人有更大的影响力。作者正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个著名学者,他写了许多畅销的“通俗小说”,在人人都能读懂的生动有趣的故事间,表达了自己关注的各种关于存在的人生命题。比如生命,比如母亲,比如伴侣关系,比如中年危机,比如人对死亡的恐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一部小说,《当尼采哭泣》。

  虽然作者和作品有这么多名头,但《当尼采哭泣》作为小说的魅力并无减损,并不佶屈聱牙。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作者把故事设定在十九世纪的维也纳,在精神分析的祖师弗洛伊德闪亮登场之前——发生在弗洛伊德的老师、十九世纪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和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之间虚构的心理治疗故事。真实的历史中,二人并未相遇。那么,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作者是想讲什么呢?

  很难说作者真是在试图发掘这两位古人之间的故事,或者是在发掘十九世纪的时代精神。除了书中提到一笔的反犹主义——布雷尔是犹太人,书中描写他的科学研究之路因为反犹主义而失败——在阅读过程中,我并不能看出来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看不出来尼采和布雷尔是两位古人。书中的人物顶着古人的名头,其实演出的是一场今人的故事。亚隆所做的其实是借助两个古人搭建起了一个戏台,借他们之口演出亚隆自己关心的议题。

  这是一场古人演出的今人故事。书中涉及的议题广泛,包括“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现实问题等话题,以及歇斯底里症、强迫性思想、偏头痛、焦虑等病症的描述”。但是,正如本书译者所言,“这些话题都不脱离主轴”,主轴就是亚隆对存在(existing)这一议题的关注。这一议题本是哲学的议题,书中所写的尼采就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但是,在飞速而来的现代性中,即使一个普通的现代人也会遭遇存在问题,所以“存在”也在为心理学所关注。

  何谓存在?也就是“血肉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好些年前,我第一次看此书时,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存在”的描写。两个剧中人物,用生命探索何谓“存在”。如果让我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存在问题”的话,我所考虑的存在问题是这些:人为何存在?(我活着有什么意义?)人如何存在?(我靠什么活着?)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存在?(我如何评价我自己的存在?)人如何面对自己终将面对的“不在”?(我怎么看待死亡,我为死亡做了什么准备?)那时我太年轻,对生活的意义、对自我的价值、对存在的焦虑,正在执着求索之中。而书中人物布雷尔,一个处于中年危机中的欧洲名医,生活优渥但却沉浮于莫名的恐慌和情欲之中;尼采,一个有着天才的头脑的哲学家,自我放逐,在严重的偏头痛和不可得的爱情中激愤痛苦,这两个人物所遭遇的存在问题,严重得多。看他们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看他们在存在问题中挣扎、互相救赎,能部分抚慰我的疑问。有一些话题非常有洞见,比如以人会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性抗拒死亡;人会把对死亡的恐惧,对衰老的惧怕投射到自己的伴侣身上,责备对方是使自己衰老的人,拒绝对方就如同拒绝死亡和衰老;意识不到人之必死必老,伴侣是人生路上一同走向死亡的旅伴。

  但是,这么些年之后,再看这本书,我发现其中与存在相关的话题和内容,都好似变成了我的“默认知识”。这些关于存在的知识我已接受,已成为我的知识储备,再不能令我觉得耳目一新。反而是另外一些话题,随着我的生活变化、人生进展,开始显现出它们对我的意义。从前我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意义。

  一、寻求失败

  人是如何寻求他自己的失败的?人是如何故意令自己失败的?

  这个主题在文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有一席之地。从前我读不出来这个主题,体会不到其中的意义。现在我告别了过去生活中的许多幻梦,经历了成功,更经历了失败。这时我回头望去,分析自己走过的生命历程,这才理解,何谓“寻求失败”。

  故事要从布雷尔讲起。布雷尔是犹太人。他曾是一个有科学研究天赋的前程远大的医学生。在学院里,他孜孜不倦地做关于鸽子的平衡觉的实验,期待有一天能获得一个正式的科研职位。

  但是他没有得到那个职位。布雷尔导师的突然逝世,使得布雷尔背后无人。无人支持,再加上又是犹太人,在十九世纪甚嚣尘上的反犹主义中,他很自然地被科研界的不公平的选拔淘汰了。他离开了科研界,开业行医。虽然生活优渥,受人尊重,但是和他当初的理想抱负相去甚远。他想做研究,想开创了不起的成果,却只是成了一个日复一日开门行医的医生。他不平!他悲叹!

  在本书中,布雷尔和尼采成为了朋友,结成了相互进行治疗的咨访关系。布雷尔向尼采抱怨这一生命中巨大的缺憾,解释为什么他感觉到强烈的空虚——生活到头了!生活就是这样了!这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他想做的研究,他想拥有的事业,已经成为了幻梦。结束了!他被反犹的科研界踢了出来!那是一次危机,布雷尔说。“我没有能力促使它发生。”

  尼采不会放过这件事,尤其不会放过这句话。“在说到你没有能力促使它发生上,你的意思是什么?”“你如何没有帮助你自己的事业?”

  这是一个新颖的问法。布雷尔此前只考虑使自己失败的外在力量:导师的逝世、反犹主义、或者按布雷尔自己的话来说,“一项基于政治较量的跳级指派成为最后决定,或许还同时基于宗教上的考量”。但是,尼采在问的是:布雷尔,你自己做了什么?你是如何没有使得你的计划发生的?

  布雷尔的回答是:“证据俯拾皆是。我对撰写与发表科学论文多方拖延。我抗拒踏出对永久只在形式上有所必要的准备脚步。我没有加入正确的医学协会,或者是参与大学的委员会,或者是建立正确的政治管道。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也许跟权力有必然的牵连。也许,我从竞逐的斗争中退缩。对我来说,跟鸽子平衡系统的奥秘竞争,要比跟另一个人来得容易。…”

  尼采说:“也许,…,你觉得一个前途无量的家伙,应该没有必要去勉强挣扎于高升。”

  布雷尔回答:“是的,那也是我的感觉。”

  从这段对话,我们看到了什么?布雷尔简直是在寻求失败!布雷尔为什么要寻求失败?!

  在重压之下,在对职业梦想的向往、对成为怎样的人有强烈期待之下,是什么压迫了布雷尔不去做他应该做的努力?

  我们看到了现代人的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话题,拖延症。我们看到拖延症妨碍了布雷尔去做他该做的事—— 写论文。我们还看到,布雷尔妨碍了自己去做为了实现目标应该做的事——和他人建立联系,加入学会、协会、委员会,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等等等等。

  现代生活中,拖延症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有无数自助书籍教人们应对这个问题,也有无数人哀叹拖延症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可归根结底,拖延症是什么?拖延症不是一种外在致病因素,不是空气食物水传染给我们的疾病。拖延症是一种症状,是由我们内心的问题所反映出的症状。表现出拖延的人,往往是害怕自己做不出成果,害怕自己不是希望自己是的人。

  我们在现代见了很多很多拖延症。我们在现代见证了许多恐惧。恐惧自己没有那么好,恐惧自己完不成自己的目标,恐惧自己配不上自己的期待。当我们心中的一个部分给自己订立了高标准的时候,我们心中的另一个部分在怀疑自己的能力。

  当然,这和布雷尔的例子还不完全一致——布雷尔所有的不止是自我怀疑,还有自视甚高。他内心的某个部分认为自己一定会赢,认为自己值得那个位置。于是,他才不会纡尊降贵去做那些建立关系的俗事。

  有没有可能,这三种心态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我觉得有可能,布雷尔可能就是一个例子。他对自己有做出成果的期待;他相信自己的前途无量、与众不同,相信自己会有好结果;他同时有可能也在害怕竞争,害怕去做不擅长的事情,他害怕自己做不到,他在逃避。

  布雷尔在期待什么?如果跳出来看看就能发现布雷尔的荒谬:他在期待研究职位自动落在他的头上,他在期待自己什么也不做就会被慧眼相中,提至高位。他在暗地里其实是在期待自己的天赋被承认,他是因他这个人天生的本质而配得上他期待的梦想。他在期待,他布雷尔达成目标,因为他是布雷尔,而不需要有针对性地努力。

  进一步讲,他不能够相信达成梦想的靠的是努力。他不能相信达成梦想靠的不是我布雷尔天生异质,而是要靠一步步的努力。他不知道,不论是谁,达成梦想,都必须要有该有的努力。

  而这些努力只能靠自己!去写论文,去加入协会委员会,去建立关系,去建立政治联系,这些事情都只能靠自己去做,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但是说到自己去做,自己去做所有的事?所有的事都靠自己?

  都靠自己,布雷尔做不到其中的好些事,他不会!都靠自己,布雷尔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强悍!他退缩了。他明白自己内在某部分的孱弱。

  都靠我自己,可我并没有那么强悍!甚至可以说,内在的我,很孱弱!

  只有内在的勇者,才敢无谓追逐。只有内在的勇者,才敢去做该做的事情。只有内在的勇者,才能够肩负着弱点,向修正弱点进发。不然,内在不勇敢,不强悍,人会被对自己的期待压垮,会被从事不擅长的事情的恐惧阻挡脚步。当你被对自己的期待压垮的时候——说明你还背不起你的期待。内心中的某一部分,你并不相信自己,你并不敢尝试,你向困难屈服了,你被自己的孱弱击败!

  内在的强者,才能追求成功。内在的弱者,有意无意地,却是在追求自己的失败。过去的生命中,有多少次,我也是在追逐自己的失败?有多少次,我没有做该做的事?有多少次,我用拖延做出了明明知道会伤害自己的事?太多太多次。重读《当尼采哭泣》,看到以前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布雷尔如何追求自己的失败这一段,我看见了一面镜子,我看见了虚弱的、恐惧的自己的投影。名实不符的人,色厉内荏的人,气球终究会破。阳关大道,在于培育自己的内在,培育自己的勇气。

  二、凝固的爱人

  为了摆脱中年危机,故事里的布雷尔决定抛家弃子、离家出走,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他的第一步是去寻找安娜·欧(真名贝莎)。贝莎曾是他的病人,著名的歇斯底里症患者。在故事中,也是他的情欲对象。但是他的企图失败了;贝莎已经换了医生,也将当年对布雷尔所使的那一套完完整整地复制在了与新医生的关系中。对贝莎死心的布雷尔改道去寻找伊娃。伊娃曾经是布雷尔雇佣多年的护士,因为目睹了布雷尔对贝莎越来越强烈的、毁灭性的情欲,曾经告诉布雷尔她自愿奉献自己,以将布雷尔从身败名裂的危险中解救出来。布雷尔犹豫,最终拒绝了。伊娃后遭布雷尔的妻子怀疑而被解雇;布雷尔一直都在怀念伊娃的建议,思考如果当年对她的建议应允,会是怎样。

  一年过去了,离家的布雷尔寻找安娜·欧(贝莎)失败,下一步就自然地启程走向了伊娃的家。伊娃曾经给了他那样的提议,他一直在回味,一直在思考,如果当年他接受了她的提议,会怎么样?

  来到伊娃家中。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伊娃没有反应。

  布雷尔没有停,接着向伊娃发出邀请:一起走,去阳光灿烂的意大利,开始新生活!

  伊娃的反应是开始质问:你的“未曾活过的生命”对我有何道理?你寻求自由,我又有哪种自由?我要担心账单!我最希望的自由是不用去医院上夜班!当你解雇我的时候,“我上了无情的一课——你除了自己以外无可依靠”。

  羞愧的布雷尔仍要问出他最后魂牵梦萦的问题:“我无法忘记我们的亲密时光。你记得吗,有一天晚上,我们坐在我办公室里讲了一个小时的话?我告诉你,我是如何地绝望又难以抗拒地感觉到贝莎的吸引。你说你为我感到害怕,你说你是我的朋友,你说你不想要我毁灭我自己。然后,你就像我现在握着你的手一样地拉起我的手,你说,如果可以挽救我的话,你会做任何事情,任何我要求的事情。伊娃,我无法告诉你我有多么频繁地回味着那段谈话,或许有几百次吧,它对我有多么的重要,有许多次,我后悔我对贝莎的过分着迷,而因此没有更正面地回答你。所以,我的问题是,或许它只不过是,你是诚心诚意地说那段话的吗?我当初是不是应该正面回应你呢?”

  伊娃抽回了她的手,把它轻轻地放在他的肩头,并且有点语无伦次地说:“约瑟夫,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应该要诚实,我很抱歉以这种方式回答你的问题,但是为了我们长久的友谊,我必须诚实。约瑟夫,我不记得那段对话了!”

  布雷尔失魂落魄地离开。

  “他明白了这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伊娃来作为屏障,他依赖着她。他总是确信当他需要她的时候,她就会在那里。”

  而现在,布雷尔明白了,这只是他自己给自己建构的幻觉。他在用虚假的情爱、虚假的爱人,来保护自己。知乎上曾有句名言,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是“突然有了软肋,又突然有了铠甲”。爱过或者曾身处情感关系中的人,应都明白何谓“有了铠甲”。当人进入一段关系或者意识到另一个人对自己有关注、有奉献,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把关系、把那个人、把那个人说过的话,当作心底的屏障。这没问题,当两个人之间确有关系的时候,确实两个人都是彼此的屏障。可是一旦关系破裂,这屏障也就不存在了——却总有人会仍然抱住已经不存在的屏障不放,以幻想支撑自己的被爱幻觉,以幻想支撑自己的生活意义。

  然而人家早就不记得了。

  “她怎么能忘掉呢?”

  “但是,约瑟夫,你又期望些什么呢?“他问自己说,“期望她被冻结在一个衣柜中,等待着你去打开门并让她复活吗?你40岁了,该是去了解你的女人不是依附于你而存在的时候了:她们有她们本身的生活,她们成长,她们继续她们的生活,她们老去,她们会获得新的亲密关系。只有死者无法改变,只有你的母亲,贝莎,漂浮在半空中等待着你。”

  当我把失去的爱人放进心灵的衣柜里封存起来的时候,我抹杀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把他化为了一个雕像,永恒不变,永远向我奉献出同样的爱意,永远做我的屏障。我拒绝明白他有他的生活,他的成长,他的意志。于是,我以为意义深厚的细节,我念念不忘的话语,都被我存储起来反复咀嚼,全然不顾这些东西对他人已失去意义。布雷尔存在在哪里?存在在空虚的幻想里。我存在在哪里?我也不在我真实的存在里。我们任凭幻想侵入心灵,把持了自己的心灵,生活在幻想的虚空之中。

  布雷尔最终摆脱了幻想,拔出了心灵中的幻象。我该怎么做?靠自己。没有特别的办法,“没有特别的道路,唯一伟大的真理是我们为自己发现的真理。”

  三、命运之爱(我叫它命运的小蟑螂)

  什么叫命运之爱?先了解永劫回归。

  尼采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永劫回归。假设你被坠入了命运的轮回,你成为了一生的囚徒。你获得了永生,但每一生每一天都在原封不动地重复你活过的生命。那么,现在的你是否还会过你现在的生活?如果你知道你将进入永劫回归,那么现在的你是否还会为你的生活做出一样的选择?

  如果答案是不,那么你所过的并不是你真正要过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恐惧永劫回归这个想法,那就说明他没有严肃地生活。

  考虑到永劫回归,那么在每一刻,一个人都要为自己做出选择,承担责任,选择他的命运。而命运之爱,就是能够在永劫回归的处境之中,依然说出“我爱我的命运”。

  被置于永劫回归的思想实验中,布莱尔发现,“我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尼采的进一步解释是,“生命之爱——爱你的命运。……从‘它因而如此这般’转变为‘我因而如此这般地选择它’”。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初读时,我没有体会到。热爱我的命运,命运之爱,在没有切身体会时,只不过是大话空话。

  现在我知道了。但是我的体会和布莱尔不同。因为我明白“选择”本身也可能是个幻象,“选择”是手握资源的人生赢家才有得选择。布莱尔是十九世纪欧洲名医,他有逃离家庭和留下来过中规中矩生活的选择。尼采曾是大学教授,放弃身份成为孤独的预言家是他的选择。而悟到我的道理的我,处于选择匮乏之中,处于悲催的境况之中,处于灰暗的现实之中。欧洲和中国不同。在这里,十四亿人口拥挤在一片土地上,做一切你想象得到想象不到的行业谋生。产业落后,经济萧条,劳力低贱,人命卑微。没有那么多给你选择的。

  我曾以为生活虽然不是瑰丽的梦、没有诗与远方,但好歹还有些希望。但是现实是这么沉重,我感到如蝼蚁,如草芥,如古罗马的奴隶被扔进了斗兽场。我该如何活下去?斗兽场里如何重拾生活下去的勇气?有天我辗转反侧,反复思量,不能成眠。那天我突然想到,纵然生活是场斗兽,我也可以有选择。纵然生活是场斗兽,纵然人被投入了必死的命运,被扔进斗兽场和昂首走进去也有不同。那就是全部的不同。我可以选择是浑身战栗地被扔进斗兽场,还是我自己昂首走进去。纵然知道斗兽场中是必死的命运,我也还是有我的选择!生活如此,我如此选择它!

  即使我是沉重现实下的一只蝼蚁,一只小蟑螂,被生活摧毁斗志在泪水颤栗中被杀死,和昂首投入它战斗到死亡,也有不同。这就是最大的不同,这就是最重要的不同。我想到刚上高中时候看到一篇介绍海明威的强者意志的文章,里面提到海明威的名句“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那时只觉得是一句名人名言,一句空话,不知到底是何意义。我还看了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我明白了,现在我明白一个人永远都可以维持他的精神不败。我明白了强者意志不是指一身腱子肉,打猎出海,手执巨大的马林鱼;不是指永远胜利,永远击败对手,永远站在人生巅峰。强者意志指的是,精神不败!肉体上他可以被杀死,被撕裂,被消灭,被斗兽场中的残酷禽兽剥夺生命;他可以风烛残年,奄奄一息,弱不经风,苟延残喘。但只要他未在精神上屈服,他的精神就未被击败;他是战斗到最后一刻而死的,他的精神从未被打败。这就是强者意志。如果这是我的命运,我不逃,我接受它,我走进斗兽场,被扔进去和走进去就是不同,我选择走进我的命运!

  著作权归 知乎专栏 狗狗的思考 所有【当尼采哭泣】读后感7500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方舟号 生活百科 科学小知识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5

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友情链接:

济南seo 济南网站建设